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问题探析
【作者】 皮光彩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港上镇中心小学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是最让师生头痛的一个普遍现象。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作初步探讨。【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作文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然而,作文教学是最让师生头痛的一个普遍现象,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在此,我结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与老师两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见解,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目的不明确。有调查显示:“小学生对写作目的的认识非常不理想。
2、错别字多。学生写作文时经常遇到不会写的字和不常用的字,一时想不起来,也不查字典,所以就想办法,用学过的简单的同音字代替,造成错字多。
3、不会修改。表现为作文一写完,就拿给教师看,自己没有检查、修改的习惯,即使检查了,也不知道哪个词用错了,哪个句子读不通顺,或者作文内容是不是符合要求、重点是否突出等等,这往往也是教师批改作文时很生气的方面。
4、作文兴趣低。有的作文内容离他们的生活较远,有的作文内容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作文情境,而有的作文学生无从说起等等,都是引起学生作文兴趣低的原因,加之学生占有的写作材料少,教师急于求成,所以学生作文兴趣低这个问题有时显得比较突出。
5、语言积累少。例如作文内容不充实,该写的重点的没有写出来。语言是衡量写作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篇好的作文一定要有流畅的语言,重点突出。而一篇合格的作文一定要有通顺的语言。我们有很多学生过不了语言这一关,表意不明确、不准确,表达不灵活、不生动,语意不深刻等是常见病。作文中使用空话、“车轱辘”话,其原因一是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二是没有准确记忆抄录或看过的好的语言片断,看过则忘,看过则丢,有的学生看书只是看个热闹而已,根本不注重好词佳句的积累和写作方法的学习,更提不上很好地运用。
作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效的指导、可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是一个创造过程,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指导,保持儿童的天性最重要的。作文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最好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增强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作文信心,这个问题的探讨永无止境。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理念问题:作文教学是研究儿童,还是研究作文?是重“人”,还是重“文”?是关注最终的结果,还是关注表达的过程?当前的作文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文”,而不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的表达的需要,过多地关注作文的内容和结果,而不是关注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表现为对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建议,各年段教学要求理解不够透彻。尽管我们谈起小学作文教学时都会讲“要引导自由表达,鼓励孩子做真人、写真事、抒真情”,但过于强调作文的思想性、技术性,我们常常在不经意之间用之作为衡量学生作文的标准,在不自觉中忽视了学生生活的独特性和作文的个性。使作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远离了学生心灵,使作文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儿童内心表达的需要、交流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作文的目的性发生错位,制约了作文能力的发展。
2、指导效率不高:一方面课前教师准备不充分,不能入情入境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作文活动中说、写。作文教学中,向来都是老师教,学生写,学生周而复始地练,但却越练越没趣,越练越厌恶写作文。据抽样调查,小学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是35%,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的匠心,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另一方面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缺乏整体规划和思考,没有非常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各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训练重点。又由于作文教学自身具有极大的灵活度和创造性,造成教师在作文训练中阶段性目标不明显,有着“信马由缰”的倾向。
3、作文评价、批改尚需改进:小学作文教学一般可简化为“指导——作文——批改及讲评”三个环节,其中作为作文教学收尾性工作的作文批改及讲评,在整个作文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纵观目前小学作文的批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等级式,几乎是千篇一律,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打个等级或分数便了事;要么对此字斟句酌,学生的作文本上红红的一大片,小到一个标点一个符号大到整段的文字,这两种做法对学生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1)作文讲评。目前,很多教师片面注重作文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或者打个分数就把本子发还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讲评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环节,未受到应有的重视。(2)批改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这是语文教师负担最重的一项任务,写的不成样子的作文最难批改,每一次全班大作文批改,往往要静下心来,消磨掉二至三天的课余时间,甚至时间更长。而作文后面的评语也最让老师费心思,全班几十个学生,要写出不同层次、不同针对性、充满鼓励的评语,真的需要耗费些精力。同时教师的评价理念也需要转变,即什么样的作文才是一篇好作文,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小学作文教学也没有固定模式,还有待于教师们在今后教学中去发现、总结、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作文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然而,作文教学是最让师生头痛的一个普遍现象,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在此,我结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与老师两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见解,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目的不明确。有调查显示:“小学生对写作目的的认识非常不理想。
2、错别字多。学生写作文时经常遇到不会写的字和不常用的字,一时想不起来,也不查字典,所以就想办法,用学过的简单的同音字代替,造成错字多。
3、不会修改。表现为作文一写完,就拿给教师看,自己没有检查、修改的习惯,即使检查了,也不知道哪个词用错了,哪个句子读不通顺,或者作文内容是不是符合要求、重点是否突出等等,这往往也是教师批改作文时很生气的方面。
4、作文兴趣低。有的作文内容离他们的生活较远,有的作文内容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作文情境,而有的作文学生无从说起等等,都是引起学生作文兴趣低的原因,加之学生占有的写作材料少,教师急于求成,所以学生作文兴趣低这个问题有时显得比较突出。
5、语言积累少。例如作文内容不充实,该写的重点的没有写出来。语言是衡量写作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篇好的作文一定要有流畅的语言,重点突出。而一篇合格的作文一定要有通顺的语言。我们有很多学生过不了语言这一关,表意不明确、不准确,表达不灵活、不生动,语意不深刻等是常见病。作文中使用空话、“车轱辘”话,其原因一是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二是没有准确记忆抄录或看过的好的语言片断,看过则忘,看过则丢,有的学生看书只是看个热闹而已,根本不注重好词佳句的积累和写作方法的学习,更提不上很好地运用。
作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效的指导、可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是一个创造过程,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指导,保持儿童的天性最重要的。作文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最好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增强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作文信心,这个问题的探讨永无止境。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理念问题:作文教学是研究儿童,还是研究作文?是重“人”,还是重“文”?是关注最终的结果,还是关注表达的过程?当前的作文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文”,而不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的表达的需要,过多地关注作文的内容和结果,而不是关注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表现为对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建议,各年段教学要求理解不够透彻。尽管我们谈起小学作文教学时都会讲“要引导自由表达,鼓励孩子做真人、写真事、抒真情”,但过于强调作文的思想性、技术性,我们常常在不经意之间用之作为衡量学生作文的标准,在不自觉中忽视了学生生活的独特性和作文的个性。使作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远离了学生心灵,使作文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儿童内心表达的需要、交流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作文的目的性发生错位,制约了作文能力的发展。
2、指导效率不高:一方面课前教师准备不充分,不能入情入境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作文活动中说、写。作文教学中,向来都是老师教,学生写,学生周而复始地练,但却越练越没趣,越练越厌恶写作文。据抽样调查,小学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是35%,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的匠心,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另一方面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缺乏整体规划和思考,没有非常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各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训练重点。又由于作文教学自身具有极大的灵活度和创造性,造成教师在作文训练中阶段性目标不明显,有着“信马由缰”的倾向。
3、作文评价、批改尚需改进:小学作文教学一般可简化为“指导——作文——批改及讲评”三个环节,其中作为作文教学收尾性工作的作文批改及讲评,在整个作文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纵观目前小学作文的批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等级式,几乎是千篇一律,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打个等级或分数便了事;要么对此字斟句酌,学生的作文本上红红的一大片,小到一个标点一个符号大到整段的文字,这两种做法对学生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1)作文讲评。目前,很多教师片面注重作文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或者打个分数就把本子发还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讲评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环节,未受到应有的重视。(2)批改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这是语文教师负担最重的一项任务,写的不成样子的作文最难批改,每一次全班大作文批改,往往要静下心来,消磨掉二至三天的课余时间,甚至时间更长。而作文后面的评语也最让老师费心思,全班几十个学生,要写出不同层次、不同针对性、充满鼓励的评语,真的需要耗费些精力。同时教师的评价理念也需要转变,即什么样的作文才是一篇好作文,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小学作文教学也没有固定模式,还有待于教师们在今后教学中去发现、总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