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开展初中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
【作者】 文艳红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沙河镇五团中学
【正文】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笔者所在学校经常举办中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旨在“诵一篇经典歌颂祖国,写一篇美文赞美家乡”将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提上了议事日程。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所指导的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水平大大提升。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指道学生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来谈谈如何开展初中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
一、凸显经典诗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的。首先,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初中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可以说是一生中的颠峰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他们的记忆的目的性也逐渐加强了。笔者曾指道一位学生,用仅仅一天的时间,就把《岳阳楼记》这篇课文诵读熟了。其次,初中阶段,学生兴趣性极旺盛,经典诗文对其有很大吸引力,比如说像《诗经·关雎》《诗经·蒹葭》《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千古名篇。在这个时期,反复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的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再认、重现与联想的发展过程。这个时期加强诵读教学,是非常能见成效的;这个时期多读、多背诵,对其今后来讲,也是终身受益的。第三,从教学原则、教材的本身及教学目的方面来看,也应当要重视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实践性,汉语的意义材料是书面符号,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要学生通过对这个“书面符号”的反复诵读,从而理解语言,领会语言,运用语言,举一反三,逐步形成一定的能力,陶冶求知的心灵。
二、诵读经典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经典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强调诵读大量的典范文章,从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乃至《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古人都强调诵读。这种“读”是出声的甚至拿腔拿调、摇头晃耳地读,要求读得滚瓜烂熟,直至背诵。这种做法现在往往一概贬之为“小和尚念经”或“死记硬背”,认为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弊端。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或者说是错误认识。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多年,语文阅读教学年复一年,结果收效不高,学生方言严重,其根本原因可能是舍本求末,放弃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经验告诉我们,典范的文章、优秀的片断,只有反复诵读、背诵才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语言材料(精妙的词句和语言片断等)的积累,有助于产生丰富的联想,有助于文思的敏捷。比如不诵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很难领会“春和景明”的美景,就难以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古人说得好:“文读百遍,其义自见。”把诵读经典诗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其理不言自明。更何况许多典范散文、诗歌的“形”和“神”往往难以言喻,只能意会。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继承、发扬传统的教学精髓,给诵读经典诗文留一块广阔的天地。在一堂课中,教师宁可少点讲解,留些时间让学生诵读。在新形势下,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示范诵读视频,让学生感受诵读大家的气场,模仿诵读专家的一些诵读技巧,来辅助性的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三、诵读经典诗文要融入学生的思考
在典范文章的诵读中,一味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求甚解地诵读,这固然是不可取的。读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诵读中要思考,才能更好地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诵读与思考之间是有辨证关系的。诵读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有助于更好地诵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在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这两者往往重视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笔者认为这两者不能偏废,就目前情况来看,更值得强调前者。宋代教育家朱熹的读书方法就是强调了诵读是思考的前提。只有在吟诵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才能随之而动,只有在吟诵过程中,思想才能得到升华。
四、诵读经典诗文助推写作水平提高
古人对诵读典范文章与写作的关系早有论述。汉代杨雄在《答恒谭论赋书》里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序》里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们虽然讲的是诵读与作赋、吟诗的关系,但从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多诵读典范文章有助于写作,诵读典范文章是学写文章的基础。那么,为什么说现在的初中生更应该把诵读经典诗文当作写作的基础呢?因为,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首先,初中学生能从朗诵经典诗文中,领会其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写作方法,从中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语文知识。使之在写作时就能灵活运用,得心应手。其次,作为作文的初级阶段,初中生作文首先应从模仿入手,好似临帖写字,先入贴,再出贴。朗诵经典诗文有助于作文模仿。宋代朱熹曾说:“人做文章,若是仔细看得一段文字熟,少间做出文字,意思语脉,自是相似。假如我们的初中生能重视诵读名篇佳作,那么“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创新也是不成问题了。
经典诗文的传统朗诵教学不容忽视,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平时我们感慨语文教学不能突破古人,个中原委,与当今不重视传统的诵读教育恐怕大有关系。所以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应该探源于传统教学的精髓。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一、凸显经典诗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的。首先,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初中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可以说是一生中的颠峰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他们的记忆的目的性也逐渐加强了。笔者曾指道一位学生,用仅仅一天的时间,就把《岳阳楼记》这篇课文诵读熟了。其次,初中阶段,学生兴趣性极旺盛,经典诗文对其有很大吸引力,比如说像《诗经·关雎》《诗经·蒹葭》《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千古名篇。在这个时期,反复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的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再认、重现与联想的发展过程。这个时期加强诵读教学,是非常能见成效的;这个时期多读、多背诵,对其今后来讲,也是终身受益的。第三,从教学原则、教材的本身及教学目的方面来看,也应当要重视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实践性,汉语的意义材料是书面符号,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要学生通过对这个“书面符号”的反复诵读,从而理解语言,领会语言,运用语言,举一反三,逐步形成一定的能力,陶冶求知的心灵。
二、诵读经典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经典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强调诵读大量的典范文章,从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乃至《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古人都强调诵读。这种“读”是出声的甚至拿腔拿调、摇头晃耳地读,要求读得滚瓜烂熟,直至背诵。这种做法现在往往一概贬之为“小和尚念经”或“死记硬背”,认为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弊端。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或者说是错误认识。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多年,语文阅读教学年复一年,结果收效不高,学生方言严重,其根本原因可能是舍本求末,放弃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经验告诉我们,典范的文章、优秀的片断,只有反复诵读、背诵才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语言材料(精妙的词句和语言片断等)的积累,有助于产生丰富的联想,有助于文思的敏捷。比如不诵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很难领会“春和景明”的美景,就难以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古人说得好:“文读百遍,其义自见。”把诵读经典诗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其理不言自明。更何况许多典范散文、诗歌的“形”和“神”往往难以言喻,只能意会。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继承、发扬传统的教学精髓,给诵读经典诗文留一块广阔的天地。在一堂课中,教师宁可少点讲解,留些时间让学生诵读。在新形势下,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示范诵读视频,让学生感受诵读大家的气场,模仿诵读专家的一些诵读技巧,来辅助性的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三、诵读经典诗文要融入学生的思考
在典范文章的诵读中,一味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求甚解地诵读,这固然是不可取的。读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诵读中要思考,才能更好地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诵读与思考之间是有辨证关系的。诵读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有助于更好地诵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在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这两者往往重视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笔者认为这两者不能偏废,就目前情况来看,更值得强调前者。宋代教育家朱熹的读书方法就是强调了诵读是思考的前提。只有在吟诵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才能随之而动,只有在吟诵过程中,思想才能得到升华。
四、诵读经典诗文助推写作水平提高
古人对诵读典范文章与写作的关系早有论述。汉代杨雄在《答恒谭论赋书》里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序》里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们虽然讲的是诵读与作赋、吟诗的关系,但从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多诵读典范文章有助于写作,诵读典范文章是学写文章的基础。那么,为什么说现在的初中生更应该把诵读经典诗文当作写作的基础呢?因为,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首先,初中学生能从朗诵经典诗文中,领会其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写作方法,从中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语文知识。使之在写作时就能灵活运用,得心应手。其次,作为作文的初级阶段,初中生作文首先应从模仿入手,好似临帖写字,先入贴,再出贴。朗诵经典诗文有助于作文模仿。宋代朱熹曾说:“人做文章,若是仔细看得一段文字熟,少间做出文字,意思语脉,自是相似。假如我们的初中生能重视诵读名篇佳作,那么“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创新也是不成问题了。
经典诗文的传统朗诵教学不容忽视,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平时我们感慨语文教学不能突破古人,个中原委,与当今不重视传统的诵读教育恐怕大有关系。所以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应该探源于传统教学的精髓。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