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易纯刚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飞龙镇小学
【正文】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包括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健康。而人们往往会认为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吃得香,睡得好,就是健康。这只是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们的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仅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但在中小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者,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清除学生心理障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 营造关爱氛围,走出封闭心理
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与人交往中不斤斤计较,主动、热情、不羞怯、不冷漠。而一部分学生个性内向、孤僻,不愿意与同学、老师说心理话。对于这样的学生,要与他们真心交朋友,引导他们逐步走出自己的圈子,融入集体之中。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一名学生小萌,她整天板着脸,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下课也不和同学交流玩耍,常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发呆,经常不做作业,成绩极差。我向她了解情况,她总是沉默不语,教学几十年,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她开口。下课了,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萌来到新环境,你和其他同学一样,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好孩子,是我们这个班集体中的一员。老师很想与你交朋友,了解你的学习、生活情况你愿意吗?”。看着我和蔼的态度、真挚的眼神,小萌轻轻的点了点头。于是每次下课后我都找机会和她聊天,同时我还发动班上其他同学主动接近她,一次、二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偶遇时,她第一次主动向我问好,虽然声音小,但也是一个进步。看着她稚嫩的笑脸,我会心的笑了。现在,她上课爱发言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也爱和同学交往了,成绩也好了,可爱的脸上还常常挂着甜甜的微笑。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和凝聚作用,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互相沟通;它能使学生在互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歌歌咏会、联欢会、课间操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培养自信心,排除心理障碍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助长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深,学生心理负担逐渐加重,承受不了,便产生自卑、焦虑、消极、嫉妒等心理,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等情绪。我班有一名留守学生小强,由于隔代教育,他常常把心理话藏着心里,不与爷爷奶奶交流。作业遇到较难题时,自己根本不想动脑筋做,没有父母的铺导,爷爷奶奶又不懂,慢慢的他成绩下降了,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时他总是双手抱着头,挠个不停,脸上呈现出痛苦的表情,问他原因,他说:“我想爸爸妈妈,我想他们回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课余时间单独找他谈心,通过家访等形式给于他慈母般的关爱,及时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讲解他不懂的地方。帮助他认识困难无时不有,无人不有,无处不在,挫折和失败不意味着自己无能,要正视挫折和失败,提高自信心。
有了小强的例子,在班级的教学中,我更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动机、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从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加以引导,并针对性地尝试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从认识上引导提高,从情绪上帮助排解,从行为上帮助调整,从而使学生首先解决认识上的问题,继而形成良好的情绪,最终做到行为上的自我调整能力的提高。
三、 关爱学生内心,消除逆反心理
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心理上表现即将成熟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他们往往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形成种种心理矛盾。繁杂的社会信息使他们更难辨别真伪,容易接受错误的的导向,可却又偏激固执,听不进善意的批评意见,从而养成不良心态,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班学生小斌,聪明机灵,活泼好动,大胆热情凡事喜欢动手做,同时也迷上了电子游戏。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往电子游戏厅跑,连吃饭的钱也被塞进游戏机里,双休日在游戏厅度过,忘了吃饭,更忘了学习、作业。他妈妈知道后,不仅没有从心理上对其进行疏导,反而采用棍棒教育。这样更激发了小斌的逆反心理,一被妈妈打他就离家出走,一走就是好几天。我知道后,找小斌谈心,他泣不成声:“我恨我妈妈,她打我有时还冤枉我。我恨她”。看着他那双仇恨的眼睛,我找来了小斌的妈妈,谈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叫来小斌,告诉他父母的不易,讲解游戏的危害性,并鼓励他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他看着我微微的笑了。在班上开展的动手动脑活动中,动员他积极参加,他做的电磁棒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赏。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兴趣渐渐转移到学习上,学习的信心更足了。
我通过家长会、家访,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知行并重。知行并重指的是在品德教育中,既重视系统的道德,又注重组织学生的道德实践;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导之以行,把理论实践统一起来。在训练儿童心理素质时,要求具体,训练有序,持之以恒;坚持说理,尊重儿童;排除“意义障碍”。教师不仅要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注重矫正不健康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更好的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 营造关爱氛围,走出封闭心理
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与人交往中不斤斤计较,主动、热情、不羞怯、不冷漠。而一部分学生个性内向、孤僻,不愿意与同学、老师说心理话。对于这样的学生,要与他们真心交朋友,引导他们逐步走出自己的圈子,融入集体之中。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一名学生小萌,她整天板着脸,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下课也不和同学交流玩耍,常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发呆,经常不做作业,成绩极差。我向她了解情况,她总是沉默不语,教学几十年,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她开口。下课了,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萌来到新环境,你和其他同学一样,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好孩子,是我们这个班集体中的一员。老师很想与你交朋友,了解你的学习、生活情况你愿意吗?”。看着我和蔼的态度、真挚的眼神,小萌轻轻的点了点头。于是每次下课后我都找机会和她聊天,同时我还发动班上其他同学主动接近她,一次、二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偶遇时,她第一次主动向我问好,虽然声音小,但也是一个进步。看着她稚嫩的笑脸,我会心的笑了。现在,她上课爱发言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也爱和同学交往了,成绩也好了,可爱的脸上还常常挂着甜甜的微笑。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和凝聚作用,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互相沟通;它能使学生在互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歌歌咏会、联欢会、课间操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培养自信心,排除心理障碍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助长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深,学生心理负担逐渐加重,承受不了,便产生自卑、焦虑、消极、嫉妒等心理,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等情绪。我班有一名留守学生小强,由于隔代教育,他常常把心理话藏着心里,不与爷爷奶奶交流。作业遇到较难题时,自己根本不想动脑筋做,没有父母的铺导,爷爷奶奶又不懂,慢慢的他成绩下降了,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时他总是双手抱着头,挠个不停,脸上呈现出痛苦的表情,问他原因,他说:“我想爸爸妈妈,我想他们回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课余时间单独找他谈心,通过家访等形式给于他慈母般的关爱,及时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讲解他不懂的地方。帮助他认识困难无时不有,无人不有,无处不在,挫折和失败不意味着自己无能,要正视挫折和失败,提高自信心。
有了小强的例子,在班级的教学中,我更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动机、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从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加以引导,并针对性地尝试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从认识上引导提高,从情绪上帮助排解,从行为上帮助调整,从而使学生首先解决认识上的问题,继而形成良好的情绪,最终做到行为上的自我调整能力的提高。
三、 关爱学生内心,消除逆反心理
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心理上表现即将成熟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他们往往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形成种种心理矛盾。繁杂的社会信息使他们更难辨别真伪,容易接受错误的的导向,可却又偏激固执,听不进善意的批评意见,从而养成不良心态,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班学生小斌,聪明机灵,活泼好动,大胆热情凡事喜欢动手做,同时也迷上了电子游戏。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往电子游戏厅跑,连吃饭的钱也被塞进游戏机里,双休日在游戏厅度过,忘了吃饭,更忘了学习、作业。他妈妈知道后,不仅没有从心理上对其进行疏导,反而采用棍棒教育。这样更激发了小斌的逆反心理,一被妈妈打他就离家出走,一走就是好几天。我知道后,找小斌谈心,他泣不成声:“我恨我妈妈,她打我有时还冤枉我。我恨她”。看着他那双仇恨的眼睛,我找来了小斌的妈妈,谈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叫来小斌,告诉他父母的不易,讲解游戏的危害性,并鼓励他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他看着我微微的笑了。在班上开展的动手动脑活动中,动员他积极参加,他做的电磁棒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赏。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兴趣渐渐转移到学习上,学习的信心更足了。
我通过家长会、家访,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知行并重。知行并重指的是在品德教育中,既重视系统的道德,又注重组织学生的道德实践;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导之以行,把理论实践统一起来。在训练儿童心理素质时,要求具体,训练有序,持之以恒;坚持说理,尊重儿童;排除“意义障碍”。教师不仅要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注重矫正不健康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更好的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