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童话创新教学新思考
【作者】 李阿娜
【机构】 福建省安溪湖上中心小学
【摘要】童话世界是每一个小学生理想的世界,也是他们成长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类作品是最具儿童味的课文。在语文童话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升自身童话素养,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进行童话创作等方面入手,来提高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创新;实践与思考
【正文】
童话作为一种文字浅显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告诉孩子们真、善、美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爱与宽容,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与启迪。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如今提倡教改新理念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促进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开展童话创新教学的课堂操作办法
运用课堂集中教学的时机,是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活学生想象能力的最佳机会。
1、童话课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篇章的童话课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和智能阶段规律,充分挖掘和运用童话课文的资源,去启蒙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具有积极地作用。
如在教学《棉花姑娘》时,让小学生饱含着对棉花植物的好奇,在拟人化的童话中积极地投入自己的情感,引导他们在棉花的从种子到幼苗、壮大与结果的过程中,去体验生命奥秘的同时,更对棉花有着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悟。尤其教师要注意运用课文中各种疑难点,启发学生运用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如针对棉花的生虫、生病现象,让学生真正地从珍爱生命的视觉去看待棉花植物,以及认识棉花成长到成熟的自然规律性。
在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小学生较为生疏的事物和经历,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创新思维或实践中,去拓展自己的想象能力和突破性的学习方法。从小学阶段教材而言,主要是植物、动物与自然现象之间的童话,如《小熊住山洞》、《小柳树和小枣树》与《风娃娃》等。
2、童话故事融入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的实际,有机地把某个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童话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以适当地环节教学展现出来,对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有操作性的融入方式有两种:一是,导学式融入。主要是运用教学的导入环节,运用具有关联性的童话故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时,教师可以运用和该课文的教育意义相近的《小马过河》的童话,引导小学生运用实践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进而导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二是,启发性融入。主要是针对教学环节中的知识难点和重点,教师运用童话故事对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开展旁敲侧击的启发和提示活动,引导学生在正确地思路上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针对如何把人的活动和景物结合起来描写的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小学生四年级的童话课文《巨人的花园》,也可以运用小学生日常可以阅读到的如《树和小男孩》等,让他们在对比中展开比较与思考,进而去发现人物、风景之间的关系,去学习和运用正确描写事物和景物的技巧或方法。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童话运用类型
适当的运用类型是达成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基础,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师的创新教学实现,具有举一反三的支持作用。
1、角色表演性运用
这是按照课文或童话故事的文本实际,组织小学生开展角色表演以强化体验的活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把相关童话作为表演脚本的运用。此类童话自身具有多角色的特点,可以让小学生选择不同的事物来表演,其中既有静态的事物表演,也有拟人对话的表演。小学教材文本有《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纸船和风筝》与《陶罐和铁罐》等。实践中,可以是对某个经典段落或重点段落的表演,也可以是对全文的表演,让小学生在自己理解的表现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并进而开展属于自己的创新学习活动等。第二种是改编性的表演运用。这对小学生学以致用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在对文本的改编中,一方面可以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加入属于他们自己的阅历或生活经验等。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两个铁球在落地过程中展开想象,写出他们所谓的“对话”与在下落中的各种姿态等,进而让他们开展表演活动,把他们的创新想象转化具有直观的实际活动,以稳定和激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朗诵或讲故事性运用
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活动,以及小学生讲故事的活动。为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培育更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多人参与的分段朗读或朗诵活动。针对不同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划分好段落,尽可能地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和体验,以培养学生语言和口语能力。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让他们分别感悟不同阶段的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二是,讲与演结合的讲故事活动。既可以是讲故事的学生自己讲自己演,也可以是一个学生讲其他的几个或一个学生表演,以丰富多数学生的感受。如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时,可以是一个学生讲,其他的学生分角色表演小木偶。
开展童话创新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内容之一,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另外,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童话以动漫或影视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出来,更具有创新启发和能力培养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芳.童话故事,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J].小学教学参考,2015(06).
[2]仁志强.探索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01).
童话作为一种文字浅显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告诉孩子们真、善、美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爱与宽容,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与启迪。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如今提倡教改新理念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促进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开展童话创新教学的课堂操作办法
运用课堂集中教学的时机,是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活学生想象能力的最佳机会。
1、童话课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篇章的童话课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和智能阶段规律,充分挖掘和运用童话课文的资源,去启蒙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具有积极地作用。
如在教学《棉花姑娘》时,让小学生饱含着对棉花植物的好奇,在拟人化的童话中积极地投入自己的情感,引导他们在棉花的从种子到幼苗、壮大与结果的过程中,去体验生命奥秘的同时,更对棉花有着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悟。尤其教师要注意运用课文中各种疑难点,启发学生运用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如针对棉花的生虫、生病现象,让学生真正地从珍爱生命的视觉去看待棉花植物,以及认识棉花成长到成熟的自然规律性。
在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小学生较为生疏的事物和经历,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创新思维或实践中,去拓展自己的想象能力和突破性的学习方法。从小学阶段教材而言,主要是植物、动物与自然现象之间的童话,如《小熊住山洞》、《小柳树和小枣树》与《风娃娃》等。
2、童话故事融入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的实际,有机地把某个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童话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以适当地环节教学展现出来,对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有操作性的融入方式有两种:一是,导学式融入。主要是运用教学的导入环节,运用具有关联性的童话故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时,教师可以运用和该课文的教育意义相近的《小马过河》的童话,引导小学生运用实践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进而导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二是,启发性融入。主要是针对教学环节中的知识难点和重点,教师运用童话故事对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开展旁敲侧击的启发和提示活动,引导学生在正确地思路上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针对如何把人的活动和景物结合起来描写的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小学生四年级的童话课文《巨人的花园》,也可以运用小学生日常可以阅读到的如《树和小男孩》等,让他们在对比中展开比较与思考,进而去发现人物、风景之间的关系,去学习和运用正确描写事物和景物的技巧或方法。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童话运用类型
适当的运用类型是达成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基础,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师的创新教学实现,具有举一反三的支持作用。
1、角色表演性运用
这是按照课文或童话故事的文本实际,组织小学生开展角色表演以强化体验的活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把相关童话作为表演脚本的运用。此类童话自身具有多角色的特点,可以让小学生选择不同的事物来表演,其中既有静态的事物表演,也有拟人对话的表演。小学教材文本有《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纸船和风筝》与《陶罐和铁罐》等。实践中,可以是对某个经典段落或重点段落的表演,也可以是对全文的表演,让小学生在自己理解的表现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并进而开展属于自己的创新学习活动等。第二种是改编性的表演运用。这对小学生学以致用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在对文本的改编中,一方面可以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加入属于他们自己的阅历或生活经验等。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两个铁球在落地过程中展开想象,写出他们所谓的“对话”与在下落中的各种姿态等,进而让他们开展表演活动,把他们的创新想象转化具有直观的实际活动,以稳定和激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朗诵或讲故事性运用
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活动,以及小学生讲故事的活动。为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培育更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多人参与的分段朗读或朗诵活动。针对不同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划分好段落,尽可能地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和体验,以培养学生语言和口语能力。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让他们分别感悟不同阶段的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二是,讲与演结合的讲故事活动。既可以是讲故事的学生自己讲自己演,也可以是一个学生讲其他的几个或一个学生表演,以丰富多数学生的感受。如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时,可以是一个学生讲,其他的学生分角色表演小木偶。
开展童话创新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内容之一,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另外,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童话以动漫或影视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出来,更具有创新启发和能力培养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芳.童话故事,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J].小学教学参考,2015(06).
[2]仁志强.探索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