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栾新建
【机构】 山东省即墨市第一中学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科知识中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具体到历史学科,就是要求历史教学要具有时代感。如果历史教学脱离当今时代,那就会远离学生,那就有可能不是教学,而变成了考古。【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索
【正文】
生活化教学以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理解学科知识,通过掌握学科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学会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把学科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学生在高中阶段通过两年多时间学习历史,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我们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我在高一新生第一堂历史课上,分三个层次提出学习历史的目的和要求:第一,学习历史要能说历史。这就是通过学习历史,要能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大致的发展规律,能够在生活中适当运用历史知识,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历史学科的长处。这一层次是基本的,也是实用的,是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要求也不高,学生乐意接受。第二,学习历史要能借历史。借是“借鉴”,“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历史上的兴亡更替、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的做人处事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一层次的要求略高。第三,学习历史要能考历史。考试还是需要的,也是现实的,历史毕业会考要通过,否则将影响到取得高中毕业证书;读文科的高考要考历史,否则上不了大学。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发掘生活中的历史知识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历史课堂教学以实际生活为真正指南针和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教师教学不要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应该创造性地使用和改编教材,结合当地实际,更多地联系实际生活,以教材为蓝本,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成问题情境,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知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三、教学形式生活化
教师讲解历史,要研究学生,了解社会,努力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课堂教学语言要生活化,要贴近学生。央视“百家讲坛”的一些讲座很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易中天教授的语言艺术很值得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学习,那种生活化的大众化的语言,学生听来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很容易接受。诸如“后来七国之乱后中央军在吴楚两国也没有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证据”;“当时有一位郭冲先生,大约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等等表述,学生听后的评价是“很时髦”,“能紧扣时代脉搏”,“能给人一种幽默享受”。为什么易教授的讲座老少皆宜?除了他渊博的知识外,很重要一点就是他的语言非常生活化,他讲的是历史,讲起来却不是专业术语连篇,不象我们有些学者和教师的讲课,听着除了想睡觉外没有别的感觉在。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生动、表述诙谐且贴近生活语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和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了学生学习历史有没有兴趣。教师也可以尝试着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糅合起来,采取学生讲教师听的办法,不仅讲学生讲历史,而且让学生说出他之所以那么讲的道理。学生要讲出道理,就得搜肠刮肚,就得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这对于历史教学的生活化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历史教师尤其要注重学法的研究,要变只研究教师的教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教历史要多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关键是要把学生由在一旁观看的“观众”变成积极参与的“演员”,把教师的“三尺舞台”变成学生的“活动平台”。可以把学生喜爱的一些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持方式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可以通过小组竞赛、课堂辩论、课本剧表演等形式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地保持学习历史的激情;可以通过观看优秀影片和记录片,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方法。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教学做合一不是别的,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方法”。只有在“教学做合一”中感悟、体验、积累,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生成和建构为自己的真知。培养能力与掌握方法那就更有赖于教学做合一了,教师既要通过高质量的教学以最少的时间向学生传授真知,又要通过与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各种实践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无法把一切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学做合一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延伸自己的脑和手。这为我们历史教学指明了一种方向。翻开我们的课本习题和多如牛毛的学习辅导书,我们的题目编制,除了极少数题目有点生活化外,大多数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课本知识,让学生把一些史实背得滚瓜烂熟,我们灌输的是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把学生变成了题目的奴隶。
总之,我们要把课本知识灵活应用到现实生活来,就应该编写一些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习题。通过生活化的练习题,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学科素材,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愿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学会探究,提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的认识和情感,学会以史为鉴,论史知今。
参考文献:
[1]胡国枢:《陶行知新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屠棠:《生活教育理论的精辟阐述》,《生活教育》2006.3
[3]刘金赟:《生活化教学概述》。《生活教育》2006.4
[4]邓秋萍:《“教学做合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与应用》。《生活教育》2006.8
生活化教学以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理解学科知识,通过掌握学科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学会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把学科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学生在高中阶段通过两年多时间学习历史,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我们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我在高一新生第一堂历史课上,分三个层次提出学习历史的目的和要求:第一,学习历史要能说历史。这就是通过学习历史,要能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大致的发展规律,能够在生活中适当运用历史知识,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历史学科的长处。这一层次是基本的,也是实用的,是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要求也不高,学生乐意接受。第二,学习历史要能借历史。借是“借鉴”,“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历史上的兴亡更替、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的做人处事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一层次的要求略高。第三,学习历史要能考历史。考试还是需要的,也是现实的,历史毕业会考要通过,否则将影响到取得高中毕业证书;读文科的高考要考历史,否则上不了大学。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发掘生活中的历史知识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历史课堂教学以实际生活为真正指南针和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教师教学不要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应该创造性地使用和改编教材,结合当地实际,更多地联系实际生活,以教材为蓝本,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成问题情境,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知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三、教学形式生活化
教师讲解历史,要研究学生,了解社会,努力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课堂教学语言要生活化,要贴近学生。央视“百家讲坛”的一些讲座很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易中天教授的语言艺术很值得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学习,那种生活化的大众化的语言,学生听来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很容易接受。诸如“后来七国之乱后中央军在吴楚两国也没有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证据”;“当时有一位郭冲先生,大约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等等表述,学生听后的评价是“很时髦”,“能紧扣时代脉搏”,“能给人一种幽默享受”。为什么易教授的讲座老少皆宜?除了他渊博的知识外,很重要一点就是他的语言非常生活化,他讲的是历史,讲起来却不是专业术语连篇,不象我们有些学者和教师的讲课,听着除了想睡觉外没有别的感觉在。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生动、表述诙谐且贴近生活语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和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了学生学习历史有没有兴趣。教师也可以尝试着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糅合起来,采取学生讲教师听的办法,不仅讲学生讲历史,而且让学生说出他之所以那么讲的道理。学生要讲出道理,就得搜肠刮肚,就得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这对于历史教学的生活化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历史教师尤其要注重学法的研究,要变只研究教师的教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教历史要多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关键是要把学生由在一旁观看的“观众”变成积极参与的“演员”,把教师的“三尺舞台”变成学生的“活动平台”。可以把学生喜爱的一些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持方式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可以通过小组竞赛、课堂辩论、课本剧表演等形式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地保持学习历史的激情;可以通过观看优秀影片和记录片,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方法。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教学做合一不是别的,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方法”。只有在“教学做合一”中感悟、体验、积累,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生成和建构为自己的真知。培养能力与掌握方法那就更有赖于教学做合一了,教师既要通过高质量的教学以最少的时间向学生传授真知,又要通过与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各种实践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无法把一切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学做合一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延伸自己的脑和手。这为我们历史教学指明了一种方向。翻开我们的课本习题和多如牛毛的学习辅导书,我们的题目编制,除了极少数题目有点生活化外,大多数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课本知识,让学生把一些史实背得滚瓜烂熟,我们灌输的是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把学生变成了题目的奴隶。
总之,我们要把课本知识灵活应用到现实生活来,就应该编写一些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习题。通过生活化的练习题,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学科素材,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愿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学会探究,提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的认识和情感,学会以史为鉴,论史知今。
参考文献:
[1]胡国枢:《陶行知新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屠棠:《生活教育理论的精辟阐述》,《生活教育》2006.3
[3]刘金赟:《生活化教学概述》。《生活教育》2006.4
[4]邓秋萍:《“教学做合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与应用》。《生活教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