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
【作者】 郭希瑞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十六中学
【摘要】新课程特别强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从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注重发挥学生实验作用等方面,阐述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做法与体会。【关键词】化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围绕这些理念,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和探索。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手中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有不少论述,两千年前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放,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化学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做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要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碘的化合物性质”时,可以有这样一段导语:在生活中大家肯定听说过人工降雨,降雪,那么人工降雪的原理是什么呢?有几种人工降雪的方法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及时评价,以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由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乙酸》第一节乙酸性质时,我让学生先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话题一下子打开了,提出了很多问题,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至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的有意义问题。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向同学、教师提出问题,古人说“于无疑处生疑,方可进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放创新,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例如第一个学生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课本中的作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以掌握倾倒澄清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个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尝试研究出两套不同于课本中的实验操作:①将蜡烛放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②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旁放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进行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当学生思维较活跃时,应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曾提出以下问题:①水电解时,每两值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个氧分子,但是当最后只剩下一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时,情况是怎样?②原子结构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应相互吸引,为什么质子在核内,而电子在核外?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我尽量解答,而有些不能回答的我没有以“这个问题不需要知道”或“以后就知道了”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师生讨论,共同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他们问题意识。
四、转变课堂角色,促进自主学习
1、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主宰者。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教师要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处处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要及时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反馈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2、同学是学习的伙伴。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组织模式。因此,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突破口,也是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学生是主动参与的,小组成员是平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是自主学习所要求的。
总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位化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营造一个民主、团结的氛围。就像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是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是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是他能看;解放他的嘴,是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是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我们坚信有自信和探索干劲,我们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围绕这些理念,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和探索。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手中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有不少论述,两千年前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放,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化学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做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要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碘的化合物性质”时,可以有这样一段导语:在生活中大家肯定听说过人工降雨,降雪,那么人工降雪的原理是什么呢?有几种人工降雪的方法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及时评价,以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由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乙酸》第一节乙酸性质时,我让学生先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话题一下子打开了,提出了很多问题,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至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的有意义问题。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向同学、教师提出问题,古人说“于无疑处生疑,方可进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放创新,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例如第一个学生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课本中的作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以掌握倾倒澄清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个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尝试研究出两套不同于课本中的实验操作:①将蜡烛放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②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旁放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进行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当学生思维较活跃时,应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曾提出以下问题:①水电解时,每两值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个氧分子,但是当最后只剩下一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时,情况是怎样?②原子结构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应相互吸引,为什么质子在核内,而电子在核外?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我尽量解答,而有些不能回答的我没有以“这个问题不需要知道”或“以后就知道了”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师生讨论,共同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他们问题意识。
四、转变课堂角色,促进自主学习
1、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主宰者。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教师要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处处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要及时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反馈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2、同学是学习的伙伴。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组织模式。因此,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突破口,也是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学生是主动参与的,小组成员是平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是自主学习所要求的。
总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位化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营造一个民主、团结的氛围。就像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是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是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是他能看;解放他的嘴,是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是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我们坚信有自信和探索干劲,我们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