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显杰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冷戈庄中学
【摘要】地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模式创新是其中核心环节。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从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发展,将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合作,强化师生互动促进,重视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同步培养,并着力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以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关键词】初中地理;创新研究;教学模式
【正文】
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广大教师应当着眼于教改要求和教学实际,进一步创新理念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更大进步与提升。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向来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仅仅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被重新定位。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应该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不应该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地理教学从“个人努力”向“集体研究”转变
学习活动既是个体进行思维的过程,又应当发挥集体作用。因为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所拥有的知识积累非常有限,看待问题的角度、层次也参差不齐,将个人的学习活动转变为集体研究活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强化学生智慧的积累效果。大家齐心协力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又增强了学习难点的突破效果。笔者在教学中既倡导学生深入研究独立思考,又鼓励学生与他人积极探究讨论,寻求问题的准确答案。例如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思考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对气候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要能够举出具体例子。在这样的思考题引导下,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及相互讨论研究,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例子,对地球运动影响天气、气候的规律有了深入了解。同样,其他知识点的学习探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突破。集体研究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能够拓展学生思维,提高答案的完善程度,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成效。
三、地理教学从“单向灌输”向“师生互动”转变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应试理念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较大。为了提高卷面成绩,许多教师习惯于采取灌输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这样就容易出现沉闷的课堂。笔者在教学中,从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有效互动转变,给予学生更多机会、更大平台与更广阔的空间,启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中国的水资源》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幅电子地图,要求学生指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主要地区,并讨论有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和学生共同探讨我国水资源分配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既认真观察图表,又对照教材深入思考分析,对水资源分布的现状规律、特点、原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笔者和学生共同探讨水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在这样的半开放性提问中思维非常开阔,分别提出水资源调配、加强水源保护等措施,较好地体现了师生互动对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成果完善程度的重要作用。
四、地理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地理教学目标涵盖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其中许多教师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所学地理知识成为卷面知识。对此,教师要进行充分研究,着力改变这一现状,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例如在《交通运输业》教学中,笔者除了实现知识型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理解公路、铁路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了解我国公路网建设的一些基本常识、铁路建设的主要特点之外,还进行了能力性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设计出未来交通运输业体系应当具备的基本框架,从铁路功能、公路的运输特点等方面着手,编制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框架。这样的拓展性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公路、铁路运输相关知识要点的理解,而且能够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活学活用体现了能力的有效培养。
五、 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比较习惯用“对”或者“错”去对待学生的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是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很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往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回答问题,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无形中造成整堂课都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对此我通常的做法是少用甚至不用“对”或者“错”这类比较容易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字眼,而是反问学生对那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看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即使是学生的回答根本达不到点子,也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取其中创造性的因素,供其它同学借鉴,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关注其在表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供其它同学参考。一方面这样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使课堂变成了“多言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了,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广大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更加先进的理念指引教学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10
[2]蔡明·论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地理教学,2000.1
[3] 黄山教育委员会编印《‘99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材料》1999.7
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广大教师应当着眼于教改要求和教学实际,进一步创新理念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更大进步与提升。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向来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仅仅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被重新定位。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应该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不应该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地理教学从“个人努力”向“集体研究”转变
学习活动既是个体进行思维的过程,又应当发挥集体作用。因为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所拥有的知识积累非常有限,看待问题的角度、层次也参差不齐,将个人的学习活动转变为集体研究活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强化学生智慧的积累效果。大家齐心协力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又增强了学习难点的突破效果。笔者在教学中既倡导学生深入研究独立思考,又鼓励学生与他人积极探究讨论,寻求问题的准确答案。例如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思考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对气候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要能够举出具体例子。在这样的思考题引导下,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及相互讨论研究,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例子,对地球运动影响天气、气候的规律有了深入了解。同样,其他知识点的学习探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突破。集体研究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能够拓展学生思维,提高答案的完善程度,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成效。
三、地理教学从“单向灌输”向“师生互动”转变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应试理念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较大。为了提高卷面成绩,许多教师习惯于采取灌输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这样就容易出现沉闷的课堂。笔者在教学中,从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有效互动转变,给予学生更多机会、更大平台与更广阔的空间,启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中国的水资源》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幅电子地图,要求学生指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主要地区,并讨论有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和学生共同探讨我国水资源分配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既认真观察图表,又对照教材深入思考分析,对水资源分布的现状规律、特点、原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笔者和学生共同探讨水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在这样的半开放性提问中思维非常开阔,分别提出水资源调配、加强水源保护等措施,较好地体现了师生互动对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成果完善程度的重要作用。
四、地理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地理教学目标涵盖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其中许多教师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所学地理知识成为卷面知识。对此,教师要进行充分研究,着力改变这一现状,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例如在《交通运输业》教学中,笔者除了实现知识型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理解公路、铁路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了解我国公路网建设的一些基本常识、铁路建设的主要特点之外,还进行了能力性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设计出未来交通运输业体系应当具备的基本框架,从铁路功能、公路的运输特点等方面着手,编制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框架。这样的拓展性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公路、铁路运输相关知识要点的理解,而且能够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活学活用体现了能力的有效培养。
五、 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比较习惯用“对”或者“错”去对待学生的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是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很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往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回答问题,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无形中造成整堂课都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对此我通常的做法是少用甚至不用“对”或者“错”这类比较容易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字眼,而是反问学生对那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看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即使是学生的回答根本达不到点子,也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取其中创造性的因素,供其它同学借鉴,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关注其在表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供其它同学参考。一方面这样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使课堂变成了“多言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了,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广大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更加先进的理念指引教学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10
[2]蔡明·论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地理教学,2000.1
[3] 黄山教育委员会编印《‘99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材料》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