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彭艳梅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
【摘要】在课程改革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线教师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正文】
在课程改革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然是教育的核心。我们不能只是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口号,不能只是空喊,一定要切实地行动起来,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做实做好。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哪里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几点浅见。
一、当前教育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全面实行。学生大多是刻苦读书,埋头于作业中,考到书本上的知识成绩都还可以,一旦出现比较灵活的、课外的或者是开放性的,较为灵活的题目,,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动手能力更差。学生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经过我们的思索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教育本身,负担太重。翻来覆去的测验与考试,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机械重复的作业内容,导致我们的学生们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还是要先开发教师的潜能,先调动出教师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们才有可能在这种开放自由的数学环境中爱上数学,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把自己的创新潜能完全地挖掘出来.
二、激发兴趣,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会投入全力去学习,在他们面前会没有任何的难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学好数学,这是前提。新课标中曾经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所以在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我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游戏,让学生拿出自己一些铅笔、橡皮、尺子、本子或者糖果等等放在教室一个固定的角落或者是讲桌上,把这里作为小小超市,教师给这些物品提前明码标价。然后让学生事前准备一些零钱,再设置一名同学作为收银员。这样游戏就可以开始了。我们可以按座位轮流作为顾客到小超市买东西,看看自己有多少钱可以买什么东西。买完东西结账以后就可以离开小超市,然后把东西重新放回小超市,紧接着就可以做一次收银员。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做顾客和收银员的机会,有了多种体验。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们会很轻松地掌握了元、角、分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如此重要,每一天购物,买自己的生活学习用品都会用到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更加激励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念。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也会快乐地接受,在游戏中学习也是学生的愿望。轻轻松松地在游戏中学会以前枯燥的、死记硬背的东西,学生们感到非常快乐,从而爱上数学。比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时候,教师不需用模型、纸片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和图形是如此之多。可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自己能够说出是什么图形的物体,请小朋友和老师观看,并介绍给大家,看谁说得又对又准。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当然乐意接受,不仅学得快乐,而且记得牢固。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
三、融洽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
美国的另一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有了心理学家的指导,我们教师应该知道自己怎样做。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自己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架子,坚持执行教学中的民主,真心热爱我们的每一位学生,生活中关心他们,学习上相信他们,在课堂上把微笑和鼓励送给他们。在这样轻松愉快自由民主的教学大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让我们的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有了这种不竭的动力,学习就会变得非常轻松愉快,学习不再是枯燥无谓的,而是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成功体验。
四、表扬鼓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我们总是说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那就在他们表现出创新能力的时候要鼓励而不要扼杀。比如,我曾有过这样的一个教学经历。那是在我教学完乘法的意义以后,我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做一下巩固练习,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3+3+3+3=( )×( )。对于这道题,作为教师的你会怎样回答呢。几乎所有的孩子答案都是(3)×(4),这是我们要肯定的,因为他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位孩子却是不同的答案,他的答案是(8)×(2) 。我们不能否定这个学生的答案,因为这也是正确的。我怀着好奇的想法想问一问这个孩子,你到底是怎么样想的呢?他的回答井井有条,振振有词,他说:3和3相加就是6,两个3加3就是2个6,不就是6×2吗?这不是更简单吗?这是多么富于创意的想法。这说明学生是真正地理解透彻了加法乘法的意义,以及加法乘法之间的关系。我为此感到骄傲,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鼓励,我们全班同学为他鼓掌。
总之, 数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是历史前进的步伐赋予我们一线教师使命,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课程改革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然是教育的核心。我们不能只是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口号,不能只是空喊,一定要切实地行动起来,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做实做好。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哪里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几点浅见。
一、当前教育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全面实行。学生大多是刻苦读书,埋头于作业中,考到书本上的知识成绩都还可以,一旦出现比较灵活的、课外的或者是开放性的,较为灵活的题目,,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动手能力更差。学生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经过我们的思索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教育本身,负担太重。翻来覆去的测验与考试,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机械重复的作业内容,导致我们的学生们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还是要先开发教师的潜能,先调动出教师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们才有可能在这种开放自由的数学环境中爱上数学,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把自己的创新潜能完全地挖掘出来.
二、激发兴趣,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会投入全力去学习,在他们面前会没有任何的难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学好数学,这是前提。新课标中曾经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所以在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我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游戏,让学生拿出自己一些铅笔、橡皮、尺子、本子或者糖果等等放在教室一个固定的角落或者是讲桌上,把这里作为小小超市,教师给这些物品提前明码标价。然后让学生事前准备一些零钱,再设置一名同学作为收银员。这样游戏就可以开始了。我们可以按座位轮流作为顾客到小超市买东西,看看自己有多少钱可以买什么东西。买完东西结账以后就可以离开小超市,然后把东西重新放回小超市,紧接着就可以做一次收银员。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做顾客和收银员的机会,有了多种体验。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们会很轻松地掌握了元、角、分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如此重要,每一天购物,买自己的生活学习用品都会用到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更加激励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念。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也会快乐地接受,在游戏中学习也是学生的愿望。轻轻松松地在游戏中学会以前枯燥的、死记硬背的东西,学生们感到非常快乐,从而爱上数学。比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时候,教师不需用模型、纸片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和图形是如此之多。可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自己能够说出是什么图形的物体,请小朋友和老师观看,并介绍给大家,看谁说得又对又准。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当然乐意接受,不仅学得快乐,而且记得牢固。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
三、融洽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
美国的另一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有了心理学家的指导,我们教师应该知道自己怎样做。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自己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架子,坚持执行教学中的民主,真心热爱我们的每一位学生,生活中关心他们,学习上相信他们,在课堂上把微笑和鼓励送给他们。在这样轻松愉快自由民主的教学大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让我们的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有了这种不竭的动力,学习就会变得非常轻松愉快,学习不再是枯燥无谓的,而是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成功体验。
四、表扬鼓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我们总是说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那就在他们表现出创新能力的时候要鼓励而不要扼杀。比如,我曾有过这样的一个教学经历。那是在我教学完乘法的意义以后,我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做一下巩固练习,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3+3+3+3=( )×( )。对于这道题,作为教师的你会怎样回答呢。几乎所有的孩子答案都是(3)×(4),这是我们要肯定的,因为他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位孩子却是不同的答案,他的答案是(8)×(2) 。我们不能否定这个学生的答案,因为这也是正确的。我怀着好奇的想法想问一问这个孩子,你到底是怎么样想的呢?他的回答井井有条,振振有词,他说:3和3相加就是6,两个3加3就是2个6,不就是6×2吗?这不是更简单吗?这是多么富于创意的想法。这说明学生是真正地理解透彻了加法乘法的意义,以及加法乘法之间的关系。我为此感到骄傲,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鼓励,我们全班同学为他鼓掌。
总之, 数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是历史前进的步伐赋予我们一线教师使命,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