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聋校语文教学应当强化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 白云香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特教中心



【正文】      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这在特殊教育上表现的更为突出。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忽视了教育的这一初衷,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以及以外伤害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聋哑学校此类事件也时有发生,成为学生生命的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有些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典范:马篷起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到了近代,鲁迅对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许多文章中都阐明了生命是最为重要的观点,典型的“韧的战斗”就是他生命观的体现。作为一名聋校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一、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笔者认为,造成聋校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
  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便形成了生命意识。受西方思潮和对生命本着轻视和漠然态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再加上家长和听障学生难以交流和老师对生命话题的神秘和回避,必然助长学生形成贬低、轻视生命的意识。
  纠正这些错误的生命态度,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是聋校语文学科的神圣使命。语文教材上的许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生命是脆弱的,甚至只是一场小小的灾难、一种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会不堪一击,学了《狼牙山五壮士》,在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的同时,让人不能不为五壮士顽强的生命力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呵护和善待生命呢?作为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真爱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呢?让生命的唯一和神圣融入文化而铸成我们永恒的信仰吧。
  二、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
  现代的聋哑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很多人把追逐金钱财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种把生命的手段当作生命本位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出现人类。不要因为我们先天或后天的听力障碍怨天尤人,生命是美好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教材就很好的阐述了这一主题思想,又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没有在痛苦中徘徊,她从不抱怨上帝的不公,仍乐观地微笑面对生活。在她看来,苦难是最好的试金石,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一种提高自我的东西,当她克服了这些困难之后,竟有别人无法体会的欣喜——她考上了哈弗大学,最终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与海伦凯勒相比,我们有明亮的眼睛,能看到这美好的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恩生命,感恩父母呢?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离开了人的生命,什么都无从企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命制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忠孝礼义等道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生命谈爱国爱民,孝敬父母,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认为,生命属于个人,处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为己。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把所谓“生命意识”与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对立起来,甚至不论善恶,不分美丑,不讲原则。我们所说的生命意识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既是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当今我们的时代精神。
  语文教学应该张扬这种精神。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夜莺的歌声》等课文都是极好的素材,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圣哲们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活着应该为民族、社会、国家、宇宙作出贡献,这是人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和内涵。
  聋校生命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伦理,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在生命力的发挥和奉献中去体会生命的魅力。学生最终体会到:正是生命的可贵可爱,不可替换才赋予生命以应有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