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作者】 刘先华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南岚小学

【摘要】数学也是生活,没有了数学,也就没有了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抓住了课内外的结合,就能开辟出广阔的天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一个好的教育者能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
【正文】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数学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正如文学诱导人们地情感了解一样,数学则启发人们地想象与推理。既然数学那么有意义,为何还是那么多人不喜欢数学,那么怕数学呢?在我的任教生涯中,就经常听到学生的数学无用论,也许不仅学生如是说,不是也经常有说读小学比读大学的会赚钱吗?这种现象肯定存在的,但说小学生成为数学家的不多,成为科学家的也不多吧。数学是打开自然科学大门的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因为忽视数学的人是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
  一、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是学生认识数学这门课的开始,如果开始就给学生不好的感觉,那么,他学起数学是会感到非常困难的。一年级数学,学生学会了看时间,学会了用直尺,学会了认识人民币,学会了图形的分类等等这些,而这些内容不正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吗?小学数学,成为了学生理解数学的开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就是从生活中升华来的,数学不是抽象的,那么他还会觉得数学没有用吗?除非他不食人间烟火。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很有意思,数学肯定也有意思,这就是学生对数学的第一印象,成为了数学兴趣培养的开始。
  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如:教学“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许多学生都纷纷说:“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这时我抓住契机说:“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多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再如,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一学生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又一学生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小组活动。
  四、明晰概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但是也不能背离了数学教学的严谨性,不能让概念性的问题模凌两可。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但是,在让学生学习图形的归类时,小学生对于平面和立体这两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我们要慎重的选择讲解的词语,使得学生明白“球与圆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一样,每次我教我外孙图形分类,总是问他:你确定球是圆形的吗?他是毫不犹豫的说:“是的,老师说的。”我相信:老师不会这么讲,但是是什么问题使得学生认为球就是圆呢?应该值得我们老师好好思考一下:不能让定义不清不楚,一定要明明白白,但是如何讲解呢?老师是要好好商榷一下的。
  小学数学教学对我们整个数学教学的影响非常深刻,不是每个人都能教小学数学,但是,教小学数学的老师一定要把握以上几点,包括平时在对小朋友的课后作业辅导时,家长不能乱加数学知识给学生,毕竟,家长的数学是生活的,而学校数学是生活升华之后的数学,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教育从小开始,兴趣从小开始培养,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充满创造性,充满乐趣的。
  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新课标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数学》四年级下册,延边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