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作者】 毛雪梅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小学
【摘要】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的学困生。学困生往往缺乏自信,而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工作与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切实了解学困生“自信心”缺乏的成因,从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本文主要从成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有效地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也走向成功。【关键词】语文教学;学困生;自信心
【正文】
一、学困生的心理剖析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困生对学习语文存在惧怕的心理,他们害怕写做作文,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信心。缺乏自信的学困生往往对自己作出过低的评价,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在学习上不思进取、缺乏斗志和恒心,将自身特有的潜质和亮点无情扼杀,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试想,一个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一个极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孩子,怎么可能在长大以后,有一个“自信”的形象、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所以在当前充满机遇、挑战、竞争的社会,自信已经成为今日小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是笔者针对以上情况展开的调查、分析及实施相应、有效的培养策略。
二、学困生缺乏自信的原因
1.来自家庭的原因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长期在外务工不在家,很少和孩子沟通。还有的家长当孩子成绩下降了或成绩不好,也不好好分析原因,倾听孩子的苦衷,就打或骂。这样就造成这些孩子不爱跟大人沟通形成性格孤僻,在自身的发展中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出现盲目性、妥协性,使自己优势和强项被禁锢、埋没,难以充分发挥。还有一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孩子经常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被父母骂做“笨蛋”或“傻瓜”,缺乏成功的体验,从而极易导致自卑。
2.来自学校教育的原因
教师对小有错误的学困生进行体罚、训斥甚至侮辱,而对他们的进步与创新往往视而不见,随着年级的增长,他(她)们的成绩排名逐年下降,考试失败的频率逐步增高,受到的冷遇渐趋严重,以致仅有的自信和学习热情也遭摧残与扼杀,至中高年级对某科(语文或数学)的学习产生畏惧甚至厌烦情绪,因而学习的困难随之增大以致难以克服。教育的失败还表现在教师未能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3.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
这是学生缺乏自信的内因,指学生不能正确审视自己,对自身的强项和特长、劣势和短处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老是感到“技不如人”,有自卑和压抑的感觉。
三、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心的对策
1.把爱洒进学困生的心中
在班集体中,我精心营造一种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学生能够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在班集体里有一席之地。反之,老师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老师的偏爱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老师的冷淡则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老师之间产生隔膜。怎样让学困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呢?安排座位我做到好中差搭配,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发言,是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讲课中,更少时间开小差。班级活动我不忘给他们一展生手的机会,对家庭单亲的学生,经常找他们谈心交心,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的带给孩子的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则寓爱寓严,严重有爱。
2.充分运用表扬艺术,让学生在支持鼓励中赏识自我找回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应中肯、适度,要注意时间、场合,对有骄傲情绪的孩子适当减少表扬的频率,提高要求;对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的学生要通过肯定点滴进步培养他们的自信;要讲究表扬的方式、方法,口头表扬、手势动作表扬、书信表扬、庆贺式表扬、物质鼓励、外出游玩等都应该成为表扬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视学生的特点和表扬内容而定。
3.注意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把笑声带进课堂,活跃气氛。
师生之间关系要融洽,老师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样子,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好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平易近人的老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拉近师生的距离。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如果能向老师袒露心声、诉说心情,作为老师应该感到高兴,而特别是“学困生”能对老师表现出某种亲近、“依赖”,他们因为自身缺乏自信,而更加重视老师对他们的一言一行。
4. 进行积极的暗示和鼓励,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品尝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信任学困生,告诉他们“一定能行”“你并不比别人差”之类的话,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能勇敢地站起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如我班的李某,性格十分内向,思维有些缓慢,跟不上同学的学习速度,上课很少回答问题,读起课文来总是磕磕碰碰。怎么样才能让他增强信心体验成功的呢?我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和李某私下约定,回家让家长督促读课文,如果课文读得好,让家长在书上做个记号;上课时举手,给老师一个暗示,老师再叫他读。一开始,他还是不举手,书上也没有记号。我和他的家长商量,共同制定辅导计划。一天,他的书上终于有了记号。上课时,他终于慢慢地举起了手。我马上叫了他,他读得很好。我立刻在班上表扬了他,并带头给他鼓掌,还奖了他一颗小红星,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某读课文已经很不错了,课上也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受到的表扬自然也就多了。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也经常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学困生的身上,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要使学困生有自信,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要充满信心,始终给予满腔的期待。在平时小学语文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多给“学困生”展示的舞台,展示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树立在同学中的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成绩共同提高。
一、学困生的心理剖析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困生对学习语文存在惧怕的心理,他们害怕写做作文,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信心。缺乏自信的学困生往往对自己作出过低的评价,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在学习上不思进取、缺乏斗志和恒心,将自身特有的潜质和亮点无情扼杀,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试想,一个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一个极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孩子,怎么可能在长大以后,有一个“自信”的形象、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所以在当前充满机遇、挑战、竞争的社会,自信已经成为今日小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是笔者针对以上情况展开的调查、分析及实施相应、有效的培养策略。
二、学困生缺乏自信的原因
1.来自家庭的原因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长期在外务工不在家,很少和孩子沟通。还有的家长当孩子成绩下降了或成绩不好,也不好好分析原因,倾听孩子的苦衷,就打或骂。这样就造成这些孩子不爱跟大人沟通形成性格孤僻,在自身的发展中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出现盲目性、妥协性,使自己优势和强项被禁锢、埋没,难以充分发挥。还有一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孩子经常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被父母骂做“笨蛋”或“傻瓜”,缺乏成功的体验,从而极易导致自卑。
2.来自学校教育的原因
教师对小有错误的学困生进行体罚、训斥甚至侮辱,而对他们的进步与创新往往视而不见,随着年级的增长,他(她)们的成绩排名逐年下降,考试失败的频率逐步增高,受到的冷遇渐趋严重,以致仅有的自信和学习热情也遭摧残与扼杀,至中高年级对某科(语文或数学)的学习产生畏惧甚至厌烦情绪,因而学习的困难随之增大以致难以克服。教育的失败还表现在教师未能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3.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
这是学生缺乏自信的内因,指学生不能正确审视自己,对自身的强项和特长、劣势和短处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老是感到“技不如人”,有自卑和压抑的感觉。
三、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心的对策
1.把爱洒进学困生的心中
在班集体中,我精心营造一种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学生能够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在班集体里有一席之地。反之,老师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老师的偏爱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老师的冷淡则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老师之间产生隔膜。怎样让学困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呢?安排座位我做到好中差搭配,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发言,是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讲课中,更少时间开小差。班级活动我不忘给他们一展生手的机会,对家庭单亲的学生,经常找他们谈心交心,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的带给孩子的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则寓爱寓严,严重有爱。
2.充分运用表扬艺术,让学生在支持鼓励中赏识自我找回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应中肯、适度,要注意时间、场合,对有骄傲情绪的孩子适当减少表扬的频率,提高要求;对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的学生要通过肯定点滴进步培养他们的自信;要讲究表扬的方式、方法,口头表扬、手势动作表扬、书信表扬、庆贺式表扬、物质鼓励、外出游玩等都应该成为表扬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视学生的特点和表扬内容而定。
3.注意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把笑声带进课堂,活跃气氛。
师生之间关系要融洽,老师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样子,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好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平易近人的老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拉近师生的距离。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如果能向老师袒露心声、诉说心情,作为老师应该感到高兴,而特别是“学困生”能对老师表现出某种亲近、“依赖”,他们因为自身缺乏自信,而更加重视老师对他们的一言一行。
4. 进行积极的暗示和鼓励,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品尝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信任学困生,告诉他们“一定能行”“你并不比别人差”之类的话,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能勇敢地站起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如我班的李某,性格十分内向,思维有些缓慢,跟不上同学的学习速度,上课很少回答问题,读起课文来总是磕磕碰碰。怎么样才能让他增强信心体验成功的呢?我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和李某私下约定,回家让家长督促读课文,如果课文读得好,让家长在书上做个记号;上课时举手,给老师一个暗示,老师再叫他读。一开始,他还是不举手,书上也没有记号。我和他的家长商量,共同制定辅导计划。一天,他的书上终于有了记号。上课时,他终于慢慢地举起了手。我马上叫了他,他读得很好。我立刻在班上表扬了他,并带头给他鼓掌,还奖了他一颗小红星,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某读课文已经很不错了,课上也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受到的表扬自然也就多了。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也经常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学困生的身上,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要使学困生有自信,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要充满信心,始终给予满腔的期待。在平时小学语文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多给“学困生”展示的舞台,展示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树立在同学中的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成绩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