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者】 李 娟
【机构】 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一小学
【摘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需要我们把作文写作寓于日常中,通过写日记积累素材,通过培情感发展学生写作兴趣,来让学生在勤写中体验到写作成功,从而获得爱写情感。【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写日记;写作能力
【正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当着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任,更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生活实践能力。但由于多种原因,作文教学有效性一直不高,困扰着很多一线教师,找不到突破口。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让学生爱写乐写,是我们语文教师正全力破解的教学难题。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作文能力提高需要多种手段,不间断的交互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提高写作兴趣和能力。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我们语文教育一贯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主张“以读促写”。但读书和写作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因果关系,现实生活中,真正“下笔如有神”者十无一二,而只读不写的“半瘫痪”者却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有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重阅读轻写作,课时安排比例严重失调,作文教学与训练时数投入不足的因素;有人们思想上认为作文既耗时见效又慢,作文教学受到挤压淡化的因素;有作文教学理论落后,作文训练随意化的因素等等。但在所有原因中,教学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实际写作训练偏少是导致目前作文教学问题的主要症结。
新课标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落实这一要求,改变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应着重突出作文写作训练。然而要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运作机制下解决这一问题,几乎很难办到。以小学为例,每册教材安排八次课堂作文训练,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每周甚至两周才能进行一次不多于两课时的作文教学,从训练的频率和强度讲,都是偏低的,因而很难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唯有加强作文教学与训练的强度和频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多写、勤写,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爱写、乐写情感。有了以此为基础的作文教学,我们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日益提高。
二、写日记——加大写作频率,让学生勤写
传统作文教学,大多是“两周一作文”。我们可想象,学生两周才练一次笔,作为熟能生巧的写作技能,又如何能提高。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就必须把写作寓于日常学习中,通过记小事、写片断、攒心得等方法来达到勤练笔的目的,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充分利用和发挥日记“日日记”的日常化、高频率写作特点,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写观察日记是最好的写作方法。叶圣陶先生的“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告诉了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为“作文而作文”的写作们学习的。因为观察是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练习写日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实践中,需要我们做好三点。
(一)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少年儿童充满活力、热爱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事物,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在观察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顺序,低年级最好从自己身边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静物写起,写成简单的观察日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写那些特点不明显、容易被告忽视的人和事。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对静物部分观察;对动态事物要分阶段观察;庞大的事物要变换角度、方位进行观察。
(二)引导学生要做好观察记录。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只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很多新鲜的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即使日后回忆起来也不清晰。坚持观察,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习惯。当学生在观察积累了大量素材,在写作时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现实中的“无病呻吟”和“无米下锅”现象大都是缺乏观察和积累所致。
三、培情感——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爱写
兴趣虽是非智力因素,但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压力于智力,是学生“我要写”的情感支撑。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爱写,我们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着手,而这又特别是我们小学生,“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语)。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
(一)开展作文交流活动。以作文为载体,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可教师范读学生的优秀作文,也可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二)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开学不到两个月,班级已有两位同学在《小学生作文》上发表了自己的作文。当这两位学生拿着刊登着自己作文的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此为平台,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其他同学:他能发表,你们也能一定行!这不仅调动了发表优秀作文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写作兴趣。
总之,要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还需要我们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但小学生,让其勤写、爱写是关键,我们不必要用成人作文的框框条条去要求,只要他们写出真情实感就行,过多的结构要求只会束缚学生兴趣发展和灵性创作。当然学生有了表达需要,有了写作素材,自然会思如泉涌现笔端。
参考文献:
[1]曹军韬,简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
[2]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刘玲玲,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当着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任,更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生活实践能力。但由于多种原因,作文教学有效性一直不高,困扰着很多一线教师,找不到突破口。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让学生爱写乐写,是我们语文教师正全力破解的教学难题。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作文能力提高需要多种手段,不间断的交互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提高写作兴趣和能力。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我们语文教育一贯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主张“以读促写”。但读书和写作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因果关系,现实生活中,真正“下笔如有神”者十无一二,而只读不写的“半瘫痪”者却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有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重阅读轻写作,课时安排比例严重失调,作文教学与训练时数投入不足的因素;有人们思想上认为作文既耗时见效又慢,作文教学受到挤压淡化的因素;有作文教学理论落后,作文训练随意化的因素等等。但在所有原因中,教学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实际写作训练偏少是导致目前作文教学问题的主要症结。
新课标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落实这一要求,改变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应着重突出作文写作训练。然而要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运作机制下解决这一问题,几乎很难办到。以小学为例,每册教材安排八次课堂作文训练,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每周甚至两周才能进行一次不多于两课时的作文教学,从训练的频率和强度讲,都是偏低的,因而很难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唯有加强作文教学与训练的强度和频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多写、勤写,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爱写、乐写情感。有了以此为基础的作文教学,我们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日益提高。
二、写日记——加大写作频率,让学生勤写
传统作文教学,大多是“两周一作文”。我们可想象,学生两周才练一次笔,作为熟能生巧的写作技能,又如何能提高。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就必须把写作寓于日常学习中,通过记小事、写片断、攒心得等方法来达到勤练笔的目的,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充分利用和发挥日记“日日记”的日常化、高频率写作特点,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写观察日记是最好的写作方法。叶圣陶先生的“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告诉了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为“作文而作文”的写作们学习的。因为观察是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练习写日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实践中,需要我们做好三点。
(一)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少年儿童充满活力、热爱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事物,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在观察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顺序,低年级最好从自己身边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静物写起,写成简单的观察日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写那些特点不明显、容易被告忽视的人和事。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对静物部分观察;对动态事物要分阶段观察;庞大的事物要变换角度、方位进行观察。
(二)引导学生要做好观察记录。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只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很多新鲜的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即使日后回忆起来也不清晰。坚持观察,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习惯。当学生在观察积累了大量素材,在写作时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现实中的“无病呻吟”和“无米下锅”现象大都是缺乏观察和积累所致。
三、培情感——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爱写
兴趣虽是非智力因素,但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压力于智力,是学生“我要写”的情感支撑。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爱写,我们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着手,而这又特别是我们小学生,“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语)。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
(一)开展作文交流活动。以作文为载体,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可教师范读学生的优秀作文,也可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二)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开学不到两个月,班级已有两位同学在《小学生作文》上发表了自己的作文。当这两位学生拿着刊登着自己作文的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此为平台,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其他同学:他能发表,你们也能一定行!这不仅调动了发表优秀作文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写作兴趣。
总之,要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还需要我们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但小学生,让其勤写、爱写是关键,我们不必要用成人作文的框框条条去要求,只要他们写出真情实感就行,过多的结构要求只会束缚学生兴趣发展和灵性创作。当然学生有了表达需要,有了写作素材,自然会思如泉涌现笔端。
参考文献:
[1]曹军韬,简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
[2]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刘玲玲,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