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策略

【作者】 葛道琼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小学

【摘要】解决问题教学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利用课堂讲解,正确的分析数学问题,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小学课堂中,学习数学就是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同时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内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有效策略
【正文】
  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每一个数学老师不懈的追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时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策略:
  一、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因素
  1.教材中有一些显性的实践活动因素,像几何知识、量的计量方面的教学,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如克、千克的质量单位认识,让学生亲自用天平称出1千克的物品、和2分硬币的质量,用手掂量1千克物品和1克硬币,比较1千克和1克的关系,得出1000个2分硬币才是1千克。又如“长方形面积推导”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满长方形,数数有多少个平方厘米,然后再启发学生想:如果不把长方形摆满,怎样摆也能算出长方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很快得出结果,长只摆一行、宽只摆一竖排,然后用长多少个1平方厘米,乘以宽多少个1平方厘米,就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2.对于一些具有隐性实践活动因素的教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认真去挖掘。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在学生列举出一系列圆形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哪个物体的面一般非设计成圆形不可?为什么?学生从生活的体验中找到车轮一般非圆形不可,并充分说明了圆形及非圆形车轮的行驶情况,感悟了圆外部的特征。然后动手实践怎样找圆的中心呢?学生相互讨论、寻找方法,得出把圆对折几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
  3.还有一些课堂无法操作的内容,应该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去实践。如“公顷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到操场实际测量。“小数的认识”可设计一堂实践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到商店、到市场去观察、去实践。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新知教学
  1.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有实际生活的“影子”。如“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先用投影复合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轮廓,就是要认识的几何图形,还可以在数学书四边涂上彩色粉笔,然后印在黑板上,就出现一个长方形,使学生发现数学课学的这些图形就在自己身边。又如:有这样一道传统问题:“用一根长6.28米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哪个面积比较大”?这道题是一个已知周长求面积的数学练习,如果把这题变成“用长6.28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花圃,围成什么形状花圃面积比较大?”就变成了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样就把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做题兴趣,促使所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难教学,教师如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的教学,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概念中的“空间”、“物体占空间”、“物体占空间的大小”等内容不易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数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
  三、开展数学活动,学用结合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教学“元、角、分”时可开展“学做小小营业员”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做营业员,一组去购物,使学生在买卖的游戏中认识元、角、分的关系。学习“认识图形”后可开展“花园图案设计”的活动,使学生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学习“认识小数”后可设计“生活中的小数”实践活动,在生活中找小数,说小数的意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又回过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结合教学内容,补编操作题。
  大纲指出:要提倡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操作题。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后,可让学生测量书本周长和面积,或桌面的周长、面积等。教公顷的认识可让学生测量操场的面积,然后与1公顷比较大小。
  3.结合数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放题”。
  教材中的练习题,虽然对学生的知识巩固和能力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教学中可以适度引入一些“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所谓“开放题”是指答案不唯一、一题多解、条件有剩余或条件不充足、一解多题的题型。在形式上可分为“情境开放、形式开放、结果开放”。设计的题目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如用1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由于苹果价格不同,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又如,积是24的算式有哪些,等等。
  总之,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有许多类型,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典型的事例,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快乐地学习数学。唯有如此,教学质量的提高才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降伟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3.07
  [2]巩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4.10
  [3]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