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 马 军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正文】      中国古代诗文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兴衰,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奇葩,令人百读不厌。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载体,也是我国文人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已经成为了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应该好好重视文言文的教学,那么我们如何来教授文言文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文体,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采用不同的讲授方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趣味问题导入:在《张衡传》的教学中,就可以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知识问答导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集体参与的兴趣。如改编故事结局导入: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参与故事结局改编,进一步深入文章内容,了解人物形象。实际上这也是学生主动疏通文章的过程,理解文章的内涵。在诸如此类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的每个思想动向进行鼓励和引导。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通常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看到自身的能力,从而树立起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的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了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地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要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
  任何一篇文言文拿来,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都可以找到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材处理方法,并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精心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①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②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③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④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为什么要这样进谏?⑤讽谏的结果如何?齐王纳谏的结果又如何?通过这五个问题的设计,课文的脉络就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到邹忌进谏的妙处,更使学生始终处在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奋、思维敏捷的状态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方法灵活,处理得当
  文言文的课堂,处理不好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局面,教师讲的缺乏激情,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每个教师的风格都各不相同,优雅的教师可以多采用诗意化的语言,让学生领略古老文字的美感;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运用许多现代化的语言贯穿其中,让学生用现代的思维领悟古代的智慧;擅于朗诵的教师可以进行范读,让学生在悦耳的声音中感受文章的魅力;擅于古文字研究的教师可通过几个古文字的讲述增加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才会让学生真正的乐在其中。
  同时,文章的详略要处理得当,教师不能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较为简单的可由学生自己通过书下注释或者翻阅字典进行解决。文章的情节和文章的知识也要处理得当,不能一味的只讲文言知识而忽略了对课文的鉴赏,也不能一味的鉴赏课文而忽略了文言知识,每篇文章的情况不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而定。课内知识和课外延伸也要处理得当,要详略有加,这样才能成就一堂好课。
  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即所基于的词汇、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
  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翻译了事,不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要,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知己不知彼的唯我现象。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教师切不可一蹴而就,而要坚持不懈,长期积累。在文言文教学时,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此外,还要恰当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拉近古今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