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学为中心,少教多学
【作者】 魏朝汝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宝钢希望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少教”就是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与独立学习。教师要竭尽全力地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知识套餐”: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注重融入智慧,生成智慧,让学生在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少教多学;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正文】
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人具有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教育本身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为宗旨的活动。
一、少教多学,方法是关键
陶行知说:“知识是教不尽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少教多学”的关键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关键。“少教”的第一步是教会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为多学创造有利条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怎样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怎样做好课后的复习巩固,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巧妙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让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自学、多学。培养自学是达到“少教多学”的捷径。学生做到“能学”“会学”,才能实现老师的“少教”。例如:预习一篇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批”、“联”、“议”、“比”、“记”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的预习习惯就会养成。又如:分析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学生就会有效分析人物个性,对理解文章主旨、写作技巧就会有所促进。
少教多学,减负增效。语文教学需要寻求规律,掌握技巧,方能高效。例如:汉字形声字占80%以上。声旁表示字音,形旁表示字义。汉字教学若让学生掌握好形声规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如教学“抱、跑、炮、饱、雹、刨”,根据形旁表义、声旁标音的特点,帮助理解识记,抱物用手,赛跑用脚,点炮用火,吃饱有食,冰雹有雨,刨子有刀。又如教学“噪、澡、躁、燥、操”五个字时,帮助理解识记,“有水可洗澡,伸手做早操,张口出噪音,易燃真干燥,跺脚好烦躁。”
无论从事什么学习活动,掌握方法远远比掌握知识意义更重大。特别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仅是小学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好的学习方法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的要求。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变监督学习为自觉学习,从而实现“教会、学会、会学、乐学”的转化。
二、少教多学,合作是效率
少教多学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或多或少的疑惑,这时,合作学习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疑惑。“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的互助,大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努力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相信学生,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拔总结,让语文课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让语文课堂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少教多学,教师是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学的策略在于少讲、精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对各小组自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高效,合作就是双赢。少教多学的课堂需要合作,合作学习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由于我长期坚持少教多学策略,注重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所以我的课堂教得轻松,学的愉快,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群情激昂,教学效果明显。
合作学习要注重分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例如:我组织学习《将相和》一文时,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合作,分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自己选定朗读角色。再指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把握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安排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对话表演,通过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表演;通过声音起伏停顿、轻重缓急的情感处理;通过不同学生有爱有憎的个性表现,让学生置身于难以忘怀的情感中,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既教活了教材,又让学生得到了锻炼,教学效率岂能不高!
如果说课本选文创造了“美”,那么在朗读中加强合作,就更有利于对“美”的再创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少教多学,自主是动力
自主学习是取得高效课堂效率的原动力。少教多学就是要求教师摈弃满堂灌的陈旧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有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需要教师注重多方面的准备工作。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我组织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就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力求拉进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欲望。我启发说:打开窗户,我们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整个大地盖上了厚厚的白雪,这时你会说什么?“下雪啦,下雪啦!”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来,那种兴奋感,冲动感,就不言而喻。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疑问难,才能激思启智。例如:我在组织学习《春晓》时,巧问到“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这最后一种解释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很有创造性。
开拓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有随时随地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少教多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通过发展学生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学”。其核心就是提质增效,就是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王建丽;少教多学,让灵慧之花绽放[J];现代阅读;2012.7;
[2]刘冬岩;“少教多学”的思想内涵与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汪惠迪;少教多学与生本教育[J];现代教育理论丛书;2007.9;
[4]张彦芬;小学高年级语文少教多学模式探究[J];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5]戴友红;基于少教多学理念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导学,2012。
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人具有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教育本身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为宗旨的活动。
一、少教多学,方法是关键
陶行知说:“知识是教不尽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少教多学”的关键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关键。“少教”的第一步是教会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为多学创造有利条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怎样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怎样做好课后的复习巩固,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巧妙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让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自学、多学。培养自学是达到“少教多学”的捷径。学生做到“能学”“会学”,才能实现老师的“少教”。例如:预习一篇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批”、“联”、“议”、“比”、“记”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的预习习惯就会养成。又如:分析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学生就会有效分析人物个性,对理解文章主旨、写作技巧就会有所促进。
少教多学,减负增效。语文教学需要寻求规律,掌握技巧,方能高效。例如:汉字形声字占80%以上。声旁表示字音,形旁表示字义。汉字教学若让学生掌握好形声规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如教学“抱、跑、炮、饱、雹、刨”,根据形旁表义、声旁标音的特点,帮助理解识记,抱物用手,赛跑用脚,点炮用火,吃饱有食,冰雹有雨,刨子有刀。又如教学“噪、澡、躁、燥、操”五个字时,帮助理解识记,“有水可洗澡,伸手做早操,张口出噪音,易燃真干燥,跺脚好烦躁。”
无论从事什么学习活动,掌握方法远远比掌握知识意义更重大。特别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仅是小学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好的学习方法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的要求。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变监督学习为自觉学习,从而实现“教会、学会、会学、乐学”的转化。
二、少教多学,合作是效率
少教多学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或多或少的疑惑,这时,合作学习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疑惑。“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的互助,大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努力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相信学生,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拔总结,让语文课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让语文课堂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少教多学,教师是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学的策略在于少讲、精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对各小组自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高效,合作就是双赢。少教多学的课堂需要合作,合作学习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由于我长期坚持少教多学策略,注重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所以我的课堂教得轻松,学的愉快,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群情激昂,教学效果明显。
合作学习要注重分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例如:我组织学习《将相和》一文时,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合作,分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自己选定朗读角色。再指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把握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安排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对话表演,通过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表演;通过声音起伏停顿、轻重缓急的情感处理;通过不同学生有爱有憎的个性表现,让学生置身于难以忘怀的情感中,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既教活了教材,又让学生得到了锻炼,教学效率岂能不高!
如果说课本选文创造了“美”,那么在朗读中加强合作,就更有利于对“美”的再创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少教多学,自主是动力
自主学习是取得高效课堂效率的原动力。少教多学就是要求教师摈弃满堂灌的陈旧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有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需要教师注重多方面的准备工作。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我组织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就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力求拉进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欲望。我启发说:打开窗户,我们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整个大地盖上了厚厚的白雪,这时你会说什么?“下雪啦,下雪啦!”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来,那种兴奋感,冲动感,就不言而喻。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疑问难,才能激思启智。例如:我在组织学习《春晓》时,巧问到“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这最后一种解释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很有创造性。
开拓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有随时随地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少教多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通过发展学生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学”。其核心就是提质增效,就是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王建丽;少教多学,让灵慧之花绽放[J];现代阅读;2012.7;
[2]刘冬岩;“少教多学”的思想内涵与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汪惠迪;少教多学与生本教育[J];现代教育理论丛书;2007.9;
[4]张彦芬;小学高年级语文少教多学模式探究[J];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5]戴友红;基于少教多学理念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导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