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理解—品味—悟情,享受朗读

【作者】 王海燕 李玉玲

【机构】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南隅小学



【正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书声琅琅”已成为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情境。需要正视的是,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把朗读训练分为“朗读、默读、美读”三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并用一个“情”字把这三者联接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朗读重理解
  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要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范读、领读、趣读等。
  1、课前诵读,在韵文中培养语感
  韵文是言语音乐美和情意美的典型,这些言语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不可低估的,对朗读更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充分利用校本教材《论语》、《弟子规》等,课前诵读三分钟,培养语感。因为上口、易记,激发了诵读兴趣。儿童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具有了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
  2、范读,在倾听中学会读书
  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燕子》一课中,“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嫩叶的柳丝。”这是长句,学生在朗读中经常出现破词断句的现象。在范读前,我先引导学生梳理句子,弄清内容;接着,让他们自己读读,指名个别读,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疑义,这与他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的语感不吻合;而后,我进行范读,提醒学生认真听,听出停顿处,用笔在文中做记号,在对比中,学生明白了句子中何处停顿。这样,学生既学会把句子读通顺,又懂得在朗读中,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积累读书的方法。
  3、趣读,在情境中受到熏陶
  趣读的练习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做填空练习 “(   )地说 ……”学生会填“(兴高采烈)地说……”“(垂头丧气)地说……”“(热情)地说……”“(冷淡)地说……”(生气)地说……等,然后让一个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让其余同学评判。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默读重品味
  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在默读这个阶段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朗读能力培养最重要的途径。
  1、换词法。课堂上我经常指导学生在默读的时候,用“换词法”品味词语,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词语,让学生换一个词试试,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哪个词语好,并说出理由。如学习《推敲》一课中句子“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我让学生思考“宁静”可不可以换成“安静”,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宁静比安静更静,有的说宁静=安静+美。这样引导品味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丰富感情色彩的感知。
  2、勾画法。默读时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比如遇到好的词、句或比喻、
  拟人等特殊句式要及时画下来,细细咀嚼、细心品味作者这样用词造句的好处,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我多次观察学生默读主题学习丛书,圈点勾画后,读到动情处,有的学生抿嘴一笑,读到激动处,有的泪眼朦胧……喜、笑、怒……等表情经常会在脸上自然地流露出来,这说明他们读懂了,已经进入了“角色”。
  三、美读重情感
  叶圣陶先生称为“美读”的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正确引导学生美读课文,实际就是培养学生欣赏、评价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1、体态语言暗示
  陈望道先生曾说:“语言是达意传情的标记,含有声音语、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其中“态势语”就是人们常说的体态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能起暗示作用,如教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一些排比句时,我经常用体态语言进行暗示,在《找春天》一文中读“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这四句排比式的句子时,我微笑着,读得一句比一句有力,一句比一句动情。学生在听着老师的朗读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他们特别在意通过“视觉”获得的老师的种种表情。经过多次实践的验证,我发现,教师通过眼神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传递内心的感情,一定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比起边示范边讲读分析“重读、轻读、快读、慢读”的效果要好得多。
  2、生活经验迁移
  生活经验的迁移,就是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需指导的课文朗读中来。我在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就运用过这种方法。课文的第一节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读这个句子,应该是前一个短句语音稍低,后一个稍高,如此方能表现激动喜悦的心情。句子出示时,我问学生:“同学们,喜欢春游吗?学校如果组织我们畅游山水,欣赏大自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很开心!”我问:“那你回家怎么对爸爸妈妈说?”生打:“爸爸妈妈,我们要登山游水,到大自然中去了!”该生在说话时,正是前一个短句音稍低,而后一个则提高了音量。这时,我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不作任何提示,但学生已把生活经验迁移至此,读得很出色,达到了感情朗读的境界。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