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个性写作能力
【作者】 冯 民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0二团学校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个性写作能力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和思考的全新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写作能力。【关键词】个性写作;激发热情;写作环境
【正文】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个性写作能力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去探究和思考的全新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写作能力。在写作过程中从审题、拟题、立意、谋篇布局到语言的表达,都可表现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个性化的审题,能审出材料中隐含的关键的信息,为标新立异打下基础。
个性化的拟题使得文章有了第一个亮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个性化的题目融文采、主旨、立意新于一体。个性化的创作思路使文章具有感染读者的巨大力量,可以体现在:横向剪辑、纵向连缀、设置悬念、巧置误会、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情节跌宕、故事巧合,视角新颖、线索交替、细节凸现等。
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作文是学生的老大难。但从很大程度上说这无非是学生作文心理中的一大误区而已。因此,对于作文教学来讲,除了对于这种自我否定的心理认知做理性的剖析与引导外,没有什么能比在学生的写作心理上来施加教学影响力更明智。
作者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在作文教学的环节中,如何营造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以情导入,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一篇作文训练之前的导入环节是否有吸引力,是至关重要的。最佳的捷径当然是撩起学生内心的写作愿望,找到学生与作文内容之间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状态产生跃动,灵感才会在茫茫的夜海上生光,没有什么比写作灵感更有驱动力,它会拖着学生沿着自己的激情跑道一发而不可收,直到作文结束。
《羚羊木雕》一课讲了两代人面对贵重物品被送人,两代人对待友谊的不同做法而产生的“代沟”,由此文引入,激起学生对家庭生活小事进行作文训练。
二、贴切的话题,和学生碰撞情感火花
作文教学的篇章训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认知方式,洞察学生的情感需求的基础,符合学生共性的选题,即针对学生最了解的、感受最深的、最时尚的、最有话可谈的内容设计最贴切的话题,作为开启学生情感大门的钥匙,与学生碰撞情感的火花。另外,课题本身要具有宽泛性,尽可能地给学生铺设出更宽的情感轨道,使其内心看到广阔的天地。这样的训练宗旨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来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
学习诗歌《理想》,让学生明确了理想的意义,同时告诫人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引导学生作文训练:关于“理想”的话题作文。
这样充分利用了文本,激发学生情感跃动而主动倾诉且言之有物。
三、重视写作环境的创设,营造情感氛围
学生写作的灵感是一种最奇妙的遐思。一个懂得学生作文心理的教师应该懂得保护学生的写作灵感。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现场作文的方式,最容易使老师施加个人的影响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写作情景,形成一个巨大的写作场。
充分抓住课堂上、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在既定的情感氛围中写实,这一细节最能展现他们的思想高度,同时培养了他们崇高的思想。
四、充实生活,丰富生活内容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作文要不断地生活化、平凡化,不要概念化、模式化。对此,义务教育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同时,还指出:“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其他学科中的观察、参观、操作、实践等实践活动,有的可以作为作文的内容。”因此,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阅读有益书籍是有效地积累材料的方法。”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喜爱生活。比如:在学习了《山中访友》这一单元后,习作写景点或景物,带学生走出教室,去看、去体会,体会到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写出了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五、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有了充实的生活,丰富的活动内容,并不等于学生就有了积累。
首先,在平时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搞搞摘抄,积累词语;读读文章,找到“写作的模样”。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引人深思的现象,抓住细微的“小事”,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的一瞬,动脑筋思考,写成日记。这也是平时积累素材的结果。经常练笔写日记,不仅可以增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其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积累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指导写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名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段,积累课内外、国内外的优美诗文,积累文学文化知识等,并且经常在课上交流,不定期地对学生积累的内容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积累、掌握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阅读、摘记、背诵,学生的语感有了明显提高,而且阅读能力大大提高,表达能力也有较快的增强,学生的写作也得心应手了。
总之,就目前中学生的作文评改情况看,其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中学语文老师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语文教学的民主化进程发展很快,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还不够。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是有必要的,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减少作文评改的偏差,也有利于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
有标新立异的好文题;有悬念叠起的巧构思;有细心观察的新视角;有阅读教学的情感激发;有生活环境的良好氛围,我们的学生怎能不主动倾诉心声呢?我们语文教师也将评阅到一篇篇有个性、有创意的好文章。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个性写作能力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去探究和思考的全新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写作能力。在写作过程中从审题、拟题、立意、谋篇布局到语言的表达,都可表现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个性化的审题,能审出材料中隐含的关键的信息,为标新立异打下基础。
个性化的拟题使得文章有了第一个亮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个性化的题目融文采、主旨、立意新于一体。个性化的创作思路使文章具有感染读者的巨大力量,可以体现在:横向剪辑、纵向连缀、设置悬念、巧置误会、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情节跌宕、故事巧合,视角新颖、线索交替、细节凸现等。
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作文是学生的老大难。但从很大程度上说这无非是学生作文心理中的一大误区而已。因此,对于作文教学来讲,除了对于这种自我否定的心理认知做理性的剖析与引导外,没有什么能比在学生的写作心理上来施加教学影响力更明智。
作者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在作文教学的环节中,如何营造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以情导入,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一篇作文训练之前的导入环节是否有吸引力,是至关重要的。最佳的捷径当然是撩起学生内心的写作愿望,找到学生与作文内容之间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状态产生跃动,灵感才会在茫茫的夜海上生光,没有什么比写作灵感更有驱动力,它会拖着学生沿着自己的激情跑道一发而不可收,直到作文结束。
《羚羊木雕》一课讲了两代人面对贵重物品被送人,两代人对待友谊的不同做法而产生的“代沟”,由此文引入,激起学生对家庭生活小事进行作文训练。
二、贴切的话题,和学生碰撞情感火花
作文教学的篇章训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认知方式,洞察学生的情感需求的基础,符合学生共性的选题,即针对学生最了解的、感受最深的、最时尚的、最有话可谈的内容设计最贴切的话题,作为开启学生情感大门的钥匙,与学生碰撞情感的火花。另外,课题本身要具有宽泛性,尽可能地给学生铺设出更宽的情感轨道,使其内心看到广阔的天地。这样的训练宗旨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来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
学习诗歌《理想》,让学生明确了理想的意义,同时告诫人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引导学生作文训练:关于“理想”的话题作文。
这样充分利用了文本,激发学生情感跃动而主动倾诉且言之有物。
三、重视写作环境的创设,营造情感氛围
学生写作的灵感是一种最奇妙的遐思。一个懂得学生作文心理的教师应该懂得保护学生的写作灵感。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现场作文的方式,最容易使老师施加个人的影响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写作情景,形成一个巨大的写作场。
充分抓住课堂上、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在既定的情感氛围中写实,这一细节最能展现他们的思想高度,同时培养了他们崇高的思想。
四、充实生活,丰富生活内容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作文要不断地生活化、平凡化,不要概念化、模式化。对此,义务教育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同时,还指出:“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其他学科中的观察、参观、操作、实践等实践活动,有的可以作为作文的内容。”因此,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阅读有益书籍是有效地积累材料的方法。”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喜爱生活。比如:在学习了《山中访友》这一单元后,习作写景点或景物,带学生走出教室,去看、去体会,体会到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写出了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五、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有了充实的生活,丰富的活动内容,并不等于学生就有了积累。
首先,在平时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搞搞摘抄,积累词语;读读文章,找到“写作的模样”。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引人深思的现象,抓住细微的“小事”,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的一瞬,动脑筋思考,写成日记。这也是平时积累素材的结果。经常练笔写日记,不仅可以增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其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积累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指导写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名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段,积累课内外、国内外的优美诗文,积累文学文化知识等,并且经常在课上交流,不定期地对学生积累的内容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积累、掌握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阅读、摘记、背诵,学生的语感有了明显提高,而且阅读能力大大提高,表达能力也有较快的增强,学生的写作也得心应手了。
总之,就目前中学生的作文评改情况看,其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中学语文老师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语文教学的民主化进程发展很快,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还不够。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是有必要的,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减少作文评改的偏差,也有利于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
有标新立异的好文题;有悬念叠起的巧构思;有细心观察的新视角;有阅读教学的情感激发;有生活环境的良好氛围,我们的学生怎能不主动倾诉心声呢?我们语文教师也将评阅到一篇篇有个性、有创意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