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赵 淼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龙泉街道龙泉小学
【正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现。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情感本身并不是学习的内容,但却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因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情感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就会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点热情,少点冷漠;多点鼓励,少点责备,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你富有“激情”,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到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情感,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佳作,语言优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那么学生品读时也就能读出韵味。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兴趣盎然。
三、创设情景,体验情感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是较强的,而且比较活跃,他们看世界的角度是多彩的,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作为教师我们也应用儿童的眼光去研读我们的教材,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要求,去设计我们的课堂情境,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应立足于学生的学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课前教师在教室前方黑板上挂上一帧披着黑纱的周总理像。上课后,小录音机放出哀乐,教师进行课文范读。这时,学生完全被强烈的悲痛气氛笼罩,含着泪花上完课,教学效果很好。
四、拓展升华,以情抒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对一些情理类的课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书写真实情感,并起到升华情感、体悟事理的作用。例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体验失明的感觉,并用手触摸脸颊感受海伦在听不到的情况下如何练习发音。当学生读到海伦如饥似渴地摸读盲文、拼写单词时,都被她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所打动。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写出此时最想对海伦说的话。有的学生凭借想象写出了海伦学习每一个单词时的艰难;有的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表达了以偶像为榜样刻苦学习的决心。学生写得激情飞扬、情真意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自己的情感变化。
五、引导学生,陶冶情感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以审美的眼光,充沛的激情观察社会,体验人生,可以到工厂农村去参加劳动,可以采访先进,可以进行各种文学创作,从中悟出“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看清先进人物成长的轨迹,为人生似锦美景而心动,这一次次心动,是学生的情感变得质朴而浓烈,正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此外,引导学生多多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建立大语文观念,只有这样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情感调动手法才会得心应手,教有成效,师生的配合才会更加默契。
六、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即有着对祖国民族的深厚感情、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等等。首先教师针对课文,应细致揣摩人物及作者的情感心态,体味喜怒哀乐之情,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这样教师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阅读课文就像一名将登场的演员在做情感酝酿,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使自己的感情符合作品的节拍,物我为一。其次,要能把这感情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通过表情动作及生动的语言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否则再激动人心的作品也会索然无味。
总之,情感具有强大的正向功能,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当充分重视情感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将其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情感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就会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点热情,少点冷漠;多点鼓励,少点责备,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你富有“激情”,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到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情感,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佳作,语言优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那么学生品读时也就能读出韵味。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兴趣盎然。
三、创设情景,体验情感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是较强的,而且比较活跃,他们看世界的角度是多彩的,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作为教师我们也应用儿童的眼光去研读我们的教材,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要求,去设计我们的课堂情境,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应立足于学生的学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课前教师在教室前方黑板上挂上一帧披着黑纱的周总理像。上课后,小录音机放出哀乐,教师进行课文范读。这时,学生完全被强烈的悲痛气氛笼罩,含着泪花上完课,教学效果很好。
四、拓展升华,以情抒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对一些情理类的课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书写真实情感,并起到升华情感、体悟事理的作用。例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体验失明的感觉,并用手触摸脸颊感受海伦在听不到的情况下如何练习发音。当学生读到海伦如饥似渴地摸读盲文、拼写单词时,都被她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所打动。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写出此时最想对海伦说的话。有的学生凭借想象写出了海伦学习每一个单词时的艰难;有的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表达了以偶像为榜样刻苦学习的决心。学生写得激情飞扬、情真意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自己的情感变化。
五、引导学生,陶冶情感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以审美的眼光,充沛的激情观察社会,体验人生,可以到工厂农村去参加劳动,可以采访先进,可以进行各种文学创作,从中悟出“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看清先进人物成长的轨迹,为人生似锦美景而心动,这一次次心动,是学生的情感变得质朴而浓烈,正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此外,引导学生多多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建立大语文观念,只有这样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情感调动手法才会得心应手,教有成效,师生的配合才会更加默契。
六、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即有着对祖国民族的深厚感情、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等等。首先教师针对课文,应细致揣摩人物及作者的情感心态,体味喜怒哀乐之情,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这样教师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阅读课文就像一名将登场的演员在做情感酝酿,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使自己的感情符合作品的节拍,物我为一。其次,要能把这感情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通过表情动作及生动的语言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否则再激动人心的作品也会索然无味。
总之,情感具有强大的正向功能,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当充分重视情感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将其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