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龙为福
【机构】 贵州省玉屏县印山民族小学
【摘要】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积极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正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理念提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着重强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是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在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教师应努力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去充分发挥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
一、 积极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心理安全是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学生心理感到安全时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创造潜能,发展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鼓励学生把自已的观点,想法讲给学生听,让其他同学进行讲评,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教学交流,教师的角色逐步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求异,大胆地联想和想象,大胆地假设和构思,肯定学生的创新,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并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不同可能性的分析、比较、择优,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教学圆锥高的测量一课,可以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智慧,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学生1:把圆锥放在桌子上,拿一本书水平搭在圆锥的顶点,用尺子量出桌面到书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学生2:不用书,把圆锥倒过来直接用直尺就能量出圆锥的高。学生1:如果一堆粮食也能倒过来吗?学生2:拿一根铁丝穿过底面到达顶点,抽出铁丝,量出这段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学生:如果这个圆锥是实心的该怎么办》应当拿一个标杆,以变个标杆的长度为半径,为半径画一个圆,当标杆的影子正好等于圆的半径时,去量圆锥的影子,这个影子的长度就是圆锥的高。学生5:先量出圆锥的底面半径,求出圆锥的底面积,把这个圆锥放入盛有水的圆柱内,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用这个体积除以圆锥的底面积得到的就是圆锥的高。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相信学生,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本例中教师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进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特别是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与学生身边的事理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意识培养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可提面命的教学方式。1、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如王小明同学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350页的《奥赛题解》,计划一周看完,这时同桌同又借给他一本210页的作文书,也要求他一周内看完,他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结论呈现多样性,他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处长阅读时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类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很多。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就能设计出许多发散式的问题,借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2、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活动、测量、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3、变通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应用题教学。如果条件不变变换问题;问题不变变换条件;结构不变变换内容,以及一题多解等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长方体表面积一课的教学,可以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内容如:给一个长方体食品盒,设计商标纸需要需要多大的纸?6盒同样规格的录像带有几种包装可能?出于什么需要考虑,每一种包装的包装纸面积有多大?像这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机械地照搬公式解决,而且通过课外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常识和数学的实际价值。4、探索式数学。这种数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它对于学生形成教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都有极大的好处。
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 的基础。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发展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理念提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着重强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是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在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教师应努力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去充分发挥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
一、 积极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心理安全是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学生心理感到安全时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创造潜能,发展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鼓励学生把自已的观点,想法讲给学生听,让其他同学进行讲评,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教学交流,教师的角色逐步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求异,大胆地联想和想象,大胆地假设和构思,肯定学生的创新,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并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不同可能性的分析、比较、择优,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教学圆锥高的测量一课,可以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智慧,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学生1:把圆锥放在桌子上,拿一本书水平搭在圆锥的顶点,用尺子量出桌面到书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学生2:不用书,把圆锥倒过来直接用直尺就能量出圆锥的高。学生1:如果一堆粮食也能倒过来吗?学生2:拿一根铁丝穿过底面到达顶点,抽出铁丝,量出这段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学生:如果这个圆锥是实心的该怎么办》应当拿一个标杆,以变个标杆的长度为半径,为半径画一个圆,当标杆的影子正好等于圆的半径时,去量圆锥的影子,这个影子的长度就是圆锥的高。学生5:先量出圆锥的底面半径,求出圆锥的底面积,把这个圆锥放入盛有水的圆柱内,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用这个体积除以圆锥的底面积得到的就是圆锥的高。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相信学生,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本例中教师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进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特别是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与学生身边的事理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意识培养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可提面命的教学方式。1、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如王小明同学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350页的《奥赛题解》,计划一周看完,这时同桌同又借给他一本210页的作文书,也要求他一周内看完,他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结论呈现多样性,他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处长阅读时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类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很多。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就能设计出许多发散式的问题,借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2、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活动、测量、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3、变通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应用题教学。如果条件不变变换问题;问题不变变换条件;结构不变变换内容,以及一题多解等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长方体表面积一课的教学,可以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内容如:给一个长方体食品盒,设计商标纸需要需要多大的纸?6盒同样规格的录像带有几种包装可能?出于什么需要考虑,每一种包装的包装纸面积有多大?像这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机械地照搬公式解决,而且通过课外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常识和数学的实际价值。4、探索式数学。这种数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它对于学生形成教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都有极大的好处。
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 的基础。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发展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