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时期下的小学学校管理
【作者】 索 君
【机构】 青海省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2014级教育管理专业 海南州同德县宗日寄宿制学校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教育改革,学校管理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人才和知识、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学校管理,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的挑战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现实基础。【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正文】
在大力推进学校规范化,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要发展,离不开好的管理。然而,每一所学校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域差异,尤其在广大的中小学,地理位置、办学条件、人文素质等,都决定着学校管理的难易程度,作为一名小学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下面就谈谈我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和看法。
一、教师管理
小学的教师管理,主要是教学常规管理。也就是对教师个人的备、讲、练、批、辅、研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这是教师天天面对的日常工作,更是保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都对此制定了具体要求和评价办法。反思小学的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过分依赖制度,淡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依靠制度管理强行推进,使得教师的主动地位、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挥。这样,造成了被检查与检查者的对立,致使教学管理丧失有效性,导致教师教研意识的淡化。教师教学工作就成了追求学生学习成绩,参加教研活动只是为了不受制度的处罚。如:教案书写、授课环节、教案详略、数量多少;作业次数、检测评讲、听课节次,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等都写进了教学管理制度中,且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显然,过分依赖制度管理,从而淡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常规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完善管理制度,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管理,经过讨论可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的各种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师备课工作常规》、《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常规》、《教师批改作业和辅导工作常规》、《教师听课规定》、《学期授课计划管理规定》、《教学过程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建立,为教学提供具体的规范管理使教学过程“有法”可依。学校管理中重视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活动。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作用。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学校教育必然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教学水平、德情操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从教书育人、德操品行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直接意义。根据教育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对教学状况作出系统分析,判断教师教育水平优劣,从而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采取重大的教学改革及对教师奖惩等措施建立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动态的、
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改进教学工作,从而达到学校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风范是学校内在素质和外在风范的体现。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风气,加强教师管理,我认为,首要任务是加强师德教育。坚持开展“重师德,练师能,铸师魂”活动。制定出教师行为规范,强化制度管理,对师德学习风差的教师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再就是,严肃整顿工作作风,实施“三满意,三开展,四树立,”活动,即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开展学生评教师活动,学科承包活动,评教评学活动,树立乐业敬业意识,上岗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下岗危机意识。
四、加强育人管理
对于教师来说,教书固然重要,但在教书的同时不可忽略育人的细节,老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时刻不忘对孩子品德行为的教导,不论是哪一科的任课老师,不要只顾自己讲课,传授知识,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的观察每个孩子的言行,教师对孩子品德行为的及时指正,是孩子们终身受益的,要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为孩子在学校是一天的时间,当然许多现象的出现在上学前就己经存在了,但是,作为人民教师是有责任帮助孩子改正的。
五、加强教学工作管理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其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而且还在于学习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此学校的管理者应对教师课堂教学加强管理。对此我认为教师要用爱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师爱是教育教学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爱就是尊重。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我时刻的提醒自己教师是不能盛气凌人的,更不能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我应该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我缩小心理距离。爱就是责任。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从许多家长的口中了解到我在孩子心中是个“平时很和蔼可亲,而犯错误时又很吓人的老师”,其实,爱学生要深入地爱,要理智地爱。也就是说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决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应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总之,管理是一所学校非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形象声誉。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只要学校领导都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人,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件事和每个人,让人无机可乘,只缘于公平,那么各项制度才有用武之地,否则就是摆设。
在大力推进学校规范化,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要发展,离不开好的管理。然而,每一所学校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域差异,尤其在广大的中小学,地理位置、办学条件、人文素质等,都决定着学校管理的难易程度,作为一名小学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下面就谈谈我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和看法。
一、教师管理
小学的教师管理,主要是教学常规管理。也就是对教师个人的备、讲、练、批、辅、研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这是教师天天面对的日常工作,更是保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都对此制定了具体要求和评价办法。反思小学的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过分依赖制度,淡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依靠制度管理强行推进,使得教师的主动地位、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挥。这样,造成了被检查与检查者的对立,致使教学管理丧失有效性,导致教师教研意识的淡化。教师教学工作就成了追求学生学习成绩,参加教研活动只是为了不受制度的处罚。如:教案书写、授课环节、教案详略、数量多少;作业次数、检测评讲、听课节次,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等都写进了教学管理制度中,且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显然,过分依赖制度管理,从而淡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常规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完善管理制度,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管理,经过讨论可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的各种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师备课工作常规》、《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常规》、《教师批改作业和辅导工作常规》、《教师听课规定》、《学期授课计划管理规定》、《教学过程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建立,为教学提供具体的规范管理使教学过程“有法”可依。学校管理中重视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活动。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作用。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学校教育必然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教学水平、德情操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从教书育人、德操品行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直接意义。根据教育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对教学状况作出系统分析,判断教师教育水平优劣,从而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采取重大的教学改革及对教师奖惩等措施建立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动态的、
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改进教学工作,从而达到学校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风范是学校内在素质和外在风范的体现。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风气,加强教师管理,我认为,首要任务是加强师德教育。坚持开展“重师德,练师能,铸师魂”活动。制定出教师行为规范,强化制度管理,对师德学习风差的教师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再就是,严肃整顿工作作风,实施“三满意,三开展,四树立,”活动,即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开展学生评教师活动,学科承包活动,评教评学活动,树立乐业敬业意识,上岗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下岗危机意识。
四、加强育人管理
对于教师来说,教书固然重要,但在教书的同时不可忽略育人的细节,老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时刻不忘对孩子品德行为的教导,不论是哪一科的任课老师,不要只顾自己讲课,传授知识,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的观察每个孩子的言行,教师对孩子品德行为的及时指正,是孩子们终身受益的,要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为孩子在学校是一天的时间,当然许多现象的出现在上学前就己经存在了,但是,作为人民教师是有责任帮助孩子改正的。
五、加强教学工作管理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其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而且还在于学习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此学校的管理者应对教师课堂教学加强管理。对此我认为教师要用爱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师爱是教育教学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爱就是尊重。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我时刻的提醒自己教师是不能盛气凌人的,更不能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我应该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我缩小心理距离。爱就是责任。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从许多家长的口中了解到我在孩子心中是个“平时很和蔼可亲,而犯错误时又很吓人的老师”,其实,爱学生要深入地爱,要理智地爱。也就是说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决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应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总之,管理是一所学校非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形象声誉。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只要学校领导都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人,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件事和每个人,让人无机可乘,只缘于公平,那么各项制度才有用武之地,否则就是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