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物理教学要重视思路引领
【作者】 赵玉伟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美澳学校
【摘要】教师的教学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要求:要改变学生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新的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并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而写就的。主要论点:1.布置预习时,让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2.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领会教师的教学思路。3.实验活动时,让学生掌握观察和研究物理实验的思路。4.解决问题时,指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5.复习时,帮助学生理清复习思路。【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思路;思路教学;建构主义
【正文】
新课程理念明确告诉我们:要改变学生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新的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凸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下面就来谈谈我在“思路教学”上的一些尝试。
一、布置预习时,让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建构主义者认为:“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化的必要条件。”,可见,教师若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顺应地自主接受新知识。学习新知识,预习是学习的第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预习,必须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提纲不仅要求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应该要求学生知道教材是怎样来分析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即教材的编写思路。
例如,在布置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一节内容预习时,除了要求学生预习课本中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求学生分析教材是如何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又是如何把比例式换成等式的?如何从物体受一个力情况变换到受多个力的情况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既了解了知识点,又明确了教材编写思路:控制变量—→实验研究—→分析综合—→得出规律—→推广一般—→初步应用。学生从教材的编写思路中感受到了良好的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加深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领会教师的教学思路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具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同时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式”的教师。这就是说教师应该始终站在学生能理解、能接受的角度来进行教与学的活动,绝对避免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堵塞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思维往往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究其原因,一方面跟教师的讲课速度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学生不领会教师的讲课思路而处在被动听课有关。解决这一问题根本方法就是设法使教与学的思路贯通,当教师讲课思路与学生听课思路一致时,教与学才能产生“共振”,教学效果才能最大化。为此,教师首先要精心备课,设计出一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揭示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讲课主线,再把教师的讲课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听课思路,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主线去展开思维。
例如,在对选修3-3《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一节内容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定性关系—→学生实验—→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定量关系—→玻—马定律—→P-V图线分析—→巩固新知识,教师上课时就把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告诉了学生。学生领会了教师讲课思路,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索,学生既主动又活跃,感到思路清晰,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受。事实上,也只有学生领会教师的讲课思路后,才能真正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实验活动时,让学生掌握观察和研究物理实验的思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不懂得如何观察和研究物理实验,更不懂得如何选择所需要的器材进行正确操作,还有极少数学生在分组实验时常常充当旁观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我在进行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教学中,注意了实验思路教学。
在电路连接的操作中,教师又指导学生掌握先接串联干路,后接并联支路,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的连接电路的思路
四、解决问题时,指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习题教学,指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是克服学生解题思路混乱,跳出茫茫题海的有效措施,我在习题教学中进行思路教学的做法是:
1.一题多问,逐步打开学生思路
通过多重设问,减小台阶,学生形成一清晰的思维流程,掌握了局部—→全部—→局部的分析思路,再通过类似习题的训练,这一思路便得到了强化。
2.一题多解,拓宽学生思路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思路,在多解中寻找到了最简单的解法。
3.一题多变,活跃学生思路 通过习题的条件变换,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应变能力。
4.专题讲座,强化学生思路 从认知规律来看,对于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还需要一定数量的训练和强化才能巩固。因此我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五、复习时,帮助学生理清复习思路
复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自己要组织好复习课,还应该指导学生自己复习。很多学生不会安排复习,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我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复习思路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复习习惯。
平时复习,我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工作:
1.编织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每一章知识学习结束后,指导学生编写知识结构图,从而使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
2.整理听课笔记,串好知识链 学生在听课时主要是听讲和思考,所以记的笔记简单且零碎,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要整理听课笔记,串好知识链使笔记更完整。
3.整理练习,记好“病历卡” 我要求学生把平时练习和测验中的错题收入一本小册子中,写上正误解法,这本小册子便成了学习中的“病历卡”。经常翻翻看看,可防今后再犯类似“毛病”。
4.考前复习,我指导学生按照:课本—→笔记—→练习—→参考资料,这样的复习思路进行复习,从而提高了复习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注重了思路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理念明确告诉我们:要改变学生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新的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凸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下面就来谈谈我在“思路教学”上的一些尝试。
一、布置预习时,让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建构主义者认为:“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化的必要条件。”,可见,教师若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顺应地自主接受新知识。学习新知识,预习是学习的第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预习,必须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提纲不仅要求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应该要求学生知道教材是怎样来分析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即教材的编写思路。
例如,在布置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一节内容预习时,除了要求学生预习课本中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求学生分析教材是如何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又是如何把比例式换成等式的?如何从物体受一个力情况变换到受多个力的情况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既了解了知识点,又明确了教材编写思路:控制变量—→实验研究—→分析综合—→得出规律—→推广一般—→初步应用。学生从教材的编写思路中感受到了良好的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加深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领会教师的教学思路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具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同时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式”的教师。这就是说教师应该始终站在学生能理解、能接受的角度来进行教与学的活动,绝对避免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堵塞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思维往往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究其原因,一方面跟教师的讲课速度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学生不领会教师的讲课思路而处在被动听课有关。解决这一问题根本方法就是设法使教与学的思路贯通,当教师讲课思路与学生听课思路一致时,教与学才能产生“共振”,教学效果才能最大化。为此,教师首先要精心备课,设计出一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揭示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讲课主线,再把教师的讲课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听课思路,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主线去展开思维。
例如,在对选修3-3《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一节内容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定性关系—→学生实验—→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定量关系—→玻—马定律—→P-V图线分析—→巩固新知识,教师上课时就把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告诉了学生。学生领会了教师讲课思路,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索,学生既主动又活跃,感到思路清晰,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受。事实上,也只有学生领会教师的讲课思路后,才能真正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实验活动时,让学生掌握观察和研究物理实验的思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不懂得如何观察和研究物理实验,更不懂得如何选择所需要的器材进行正确操作,还有极少数学生在分组实验时常常充当旁观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我在进行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教学中,注意了实验思路教学。
在电路连接的操作中,教师又指导学生掌握先接串联干路,后接并联支路,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的连接电路的思路
四、解决问题时,指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习题教学,指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是克服学生解题思路混乱,跳出茫茫题海的有效措施,我在习题教学中进行思路教学的做法是:
1.一题多问,逐步打开学生思路
通过多重设问,减小台阶,学生形成一清晰的思维流程,掌握了局部—→全部—→局部的分析思路,再通过类似习题的训练,这一思路便得到了强化。
2.一题多解,拓宽学生思路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思路,在多解中寻找到了最简单的解法。
3.一题多变,活跃学生思路 通过习题的条件变换,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应变能力。
4.专题讲座,强化学生思路 从认知规律来看,对于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还需要一定数量的训练和强化才能巩固。因此我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五、复习时,帮助学生理清复习思路
复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自己要组织好复习课,还应该指导学生自己复习。很多学生不会安排复习,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我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复习思路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复习习惯。
平时复习,我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工作:
1.编织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每一章知识学习结束后,指导学生编写知识结构图,从而使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
2.整理听课笔记,串好知识链 学生在听课时主要是听讲和思考,所以记的笔记简单且零碎,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要整理听课笔记,串好知识链使笔记更完整。
3.整理练习,记好“病历卡” 我要求学生把平时练习和测验中的错题收入一本小册子中,写上正误解法,这本小册子便成了学习中的“病历卡”。经常翻翻看看,可防今后再犯类似“毛病”。
4.考前复习,我指导学生按照:课本—→笔记—→练习—→参考资料,这样的复习思路进行复习,从而提高了复习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注重了思路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