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动静结合,让课堂充满诗意

【作者】 郑 苇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德州镇果园小学



【正文】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只有动静起来,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与活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按教师的课本(教案)上演的“课本剧”,教师是演员兼导演,学生是观众和“道具”。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变“课本剧”为“教育诗”。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美妙的体验。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又善于发现,但太动了,所以在教学中太热闹,又会出现“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过后什么也不知道”的局面,怎样让学生动静结合,在动中感悟理解呢?
  一、创设情景,调动学习兴趣
  最近上了《爱迪生救妈妈》让我感受颇深。上课时,我先问同学们喜欢爱迪生的故事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我开始讲故事了,孩子们都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特别认真地盯着我,津津有味地听我讲故事,听完后,我利用课件出示课文画面,让孩子们看图说话,孩子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然后让孩子们读课文,同学们读得很到位,我想这无非得益于故事的引入及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孩子们平时经验的积累。
  二、调动感观,在主动参与中快乐学习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学有所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学生就会在读中感悟,做中积累,想中发展,议中提高。同时,多种感宫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在研读《爱迪生救妈妈》时,我让学生在体会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中欣赏课文。
  在研读医生决定给妈妈做手术的句子时,我抓拄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环顾四周”、“还是摇头”“迟疑”等词,当学生向四周看后,还是不断地摇头,问其原因,他们说没有办法,头都摇酸了,从中感受到病情十分严重,切除阑尾的手术必须马上进行,可是昏暗的灯光让医生感到束手无策,同学们动作做得很认真,这让我惊喜不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们是用画面、形象、(色彩、声音、动作)来思维的。”低年级的学生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屏幕上出现爱迪生一溜烟奔出大门,一会儿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回来的动画,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说出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在“动”中发展学生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下面的语文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学生们是好动的,他们对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然后让学生静心读课文,在静读中勾画出表示爱迪生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一溜烟地奔出”、“捧着”、“委屈”、“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在理解重点词句中领会、感悟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学习他善于发现的精神品质。
  借学生都赞叹爱迪生的聪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做的:谁能想办法帮助大家把生字学得又快又能轻松,谁就是我们班的爱迪生!先趁热打铁,再引导孩子们怀着对爱迪生的崇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琅琅书声非常悦耳,爱迪生爱动脑筋的品质也永驻孩子们的心中。
  三、放飞心灵,在自主合作中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怎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呢?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个性化地学习。如在课文背诵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记忆生字,可默读默记,可大声朗读记忆,也可以唱读记忆或编顺口溜记忆。多种方法的记忆,发展了学生个性,发挥了创造力。
  如教学《桃花心木》一课,对于课文中种树人为什么要不定期给桃花心木浇水这个问题学生争议不休。这时就可开展小组合作,集中集体的智慧攻破难关。合作展示的方式很多,如分角色表演读、课本剧表演等等。然后让学生静心读书,在读中勾画出重点词句,认真研读体会。通过这些别具特色的合作展示,活跃了课堂,发展了自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语文课堂上老师应做好“引路人”,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展示机会,营造自主、合作的氛围,和学生一起,探究、交流,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学习语文,在“动”中体验语文,在“静”中感悟语文。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在乐趣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蕴藏的玄机,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