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作者】 张军辉
【机构】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马江初级中学
【正文】 通过对目前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观察与反思,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提高提问的技巧,可以运用一些策略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注重问题设计
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准确表达问题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尽量避免反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3、做到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很清楚,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一般来说,能勇敢地与你目光碰幢的学生,往往期待能站起来回答,而那些低头不语的学生则可能正在“保佑着老师别叫我回答啊”,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4、变换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讲究技巧的,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问,比如疏导式提问即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学生互相提问,甚至也可让学生针对教材提出问题。
5、留出等待时间
按照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如果在复习课上,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当然对不同的学生的等待时间也要不同。
6、及时作出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及时妥善的处理,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课堂提问师生交互影响,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的评价——强化,能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式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评价。
除了对学生的回答做积极的评价之外。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利于创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即便学生朝向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有时候其他学生可能从这一错误中学习了很多。
1、注重问题设计
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准确表达问题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尽量避免反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3、做到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很清楚,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一般来说,能勇敢地与你目光碰幢的学生,往往期待能站起来回答,而那些低头不语的学生则可能正在“保佑着老师别叫我回答啊”,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4、变换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讲究技巧的,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问,比如疏导式提问即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学生互相提问,甚至也可让学生针对教材提出问题。
5、留出等待时间
按照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如果在复习课上,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当然对不同的学生的等待时间也要不同。
6、及时作出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及时妥善的处理,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课堂提问师生交互影响,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的评价——强化,能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式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评价。
除了对学生的回答做积极的评价之外。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利于创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即便学生朝向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有时候其他学生可能从这一错误中学习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