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转变
【作者】 唐江银
【机构】 贵州省松桃县盘信民族中学
【摘要】怎样让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形势下转变教学观念?要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学方式由单纯接受式向自主性转变;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强化综合性学习和训练。【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转变观念
【正文】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作和新课程同步走呢?
一、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无可挑剔,教师范读时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一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发挥了,但是佩服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那么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范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下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自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的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行”而已,真正“神”却领会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读境,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娇柔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但每个人的看法又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如温建筑的《望江南》,教师在讲授时,不要先把词的内涵揭示出来,而要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一个境界:一位好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用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和款款深。事实证明,只要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由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统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以前,教师总是以为,自己是授知识给学生的,自己是主角,因此,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的修改难的发挥出来。其实,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只能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跃与否,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程度。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以学生为主体,不剥夺他们是主人的权力。教学《羚羊椆佳》时,发现本文讲的故事贴近学生的行为参与使他们快速进入角色,进入书中的人物世界,而不再是旁观者了。分角色读完,笔者在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我”值得同情吗?为什么?父母的做法对不对,如果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希望父母怎么做?由于行为的参与和情感参与,学生思维也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讨论中,通过这样学习,我发现学生已把课文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在参与中快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是“全凭一张嘴”靠教师单向传递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技术和教育的结合,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能在视觉、听觉上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例如在《爱莲说》的课堂教学中,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美文,作者借莲的美好形象,表现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课文对莲的形象的描绘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具有美好的形象,学生借助生活的经验可以理解,但一般不会很强烈。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多幅莲的照片;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配一幅淡雅的莲花图;“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配图则突出莲的茎;香远溢清,亭亭净植”的莲花照片显得有点虚,笼罩着莲花的一层朦胧感似乎是莲远播的香气:”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是配的一幅莲花的全景图。结合图片,翻译文字,体会意蕴,水利 渠成。学生真正初小以莲的形象所吸引,也被莲的品质和气质所感染。
总之,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意境中审美,在兴趣中生情。
四、 强化综合性学习和训练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有一项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栏并列,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要的一项,第一次被定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同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得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笔者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中,给学生提供了这三个可供选择的小活动:“老照片的故事”以一张或一组家庭照片为引子,与家人进行交流,了解家人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我家的一件珍品”也是通过交流、询问,了解家庭故事,并把它与成作文:“妈妈的唠叨”则是模拟了一种生活情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再用书信的形式写一篇作文通过这些活动,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并通过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作和新课程同步走呢?
一、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无可挑剔,教师范读时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一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发挥了,但是佩服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那么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范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下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自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的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行”而已,真正“神”却领会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读境,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娇柔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但每个人的看法又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如温建筑的《望江南》,教师在讲授时,不要先把词的内涵揭示出来,而要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一个境界:一位好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用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和款款深。事实证明,只要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由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统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以前,教师总是以为,自己是授知识给学生的,自己是主角,因此,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的修改难的发挥出来。其实,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只能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跃与否,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程度。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以学生为主体,不剥夺他们是主人的权力。教学《羚羊椆佳》时,发现本文讲的故事贴近学生的行为参与使他们快速进入角色,进入书中的人物世界,而不再是旁观者了。分角色读完,笔者在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我”值得同情吗?为什么?父母的做法对不对,如果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希望父母怎么做?由于行为的参与和情感参与,学生思维也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讨论中,通过这样学习,我发现学生已把课文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在参与中快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是“全凭一张嘴”靠教师单向传递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技术和教育的结合,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能在视觉、听觉上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例如在《爱莲说》的课堂教学中,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美文,作者借莲的美好形象,表现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课文对莲的形象的描绘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具有美好的形象,学生借助生活的经验可以理解,但一般不会很强烈。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多幅莲的照片;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配一幅淡雅的莲花图;“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配图则突出莲的茎;香远溢清,亭亭净植”的莲花照片显得有点虚,笼罩着莲花的一层朦胧感似乎是莲远播的香气:”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是配的一幅莲花的全景图。结合图片,翻译文字,体会意蕴,水利 渠成。学生真正初小以莲的形象所吸引,也被莲的品质和气质所感染。
总之,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意境中审美,在兴趣中生情。
四、 强化综合性学习和训练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有一项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栏并列,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要的一项,第一次被定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同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得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笔者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中,给学生提供了这三个可供选择的小活动:“老照片的故事”以一张或一组家庭照片为引子,与家人进行交流,了解家人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我家的一件珍品”也是通过交流、询问,了解家庭故事,并把它与成作文:“妈妈的唠叨”则是模拟了一种生活情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再用书信的形式写一篇作文通过这些活动,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并通过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