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引导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

【作者】 张焕霞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二十五中学

【摘要】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大量出现,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表达语言,与我们现在的表达习惯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时可以从诵读、语言、翻译方面入手。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语言规律;翻译
【正文】
  随着年纪的升高,语文的学习难度也随之加大。较之于小学语文的字词句篇的单纯学习,初中语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大量出现,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表达语言,与我们现在的表达习惯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理解文言文:
  一、诵读
  文言文的语言比较复杂,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理解文意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就要学生多朗读原文。由于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和现代文的区别就在语言上,在学习时也应把重点和难点放在学习语言上。所以在教学时就要强调多读多背,通过朗读、背诵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首先就是借助课下注释,粗略地课文。在一部分这个过程一般是在预习时就要求学生完成的。略读课文就是疏通文字,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再结合课下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基本上对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六七成。在略读课文时还要要求学生画出疑难词句,在讲解时交流讨论。其次就是细度课文,对课文质疑和解难了。通过细读课文,对文中的字、音、句都有了准确的把握,也可以初步地解决略读课文遇到的难题。在细读课文时还要对课文的结构进行分析,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然后就是精读课文,对课文深入领会。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精读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和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在做到以上三步后,就是对课文进行熟读,进行鉴赏评价。而这一步就是要熟读成诵,强化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效果,对课文内容、结构深化理解。
  二、语言规律
  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时因为和现代文的语言有所不同。所以语言可以说是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障碍。要想学好文言文就要从语言下手,学习文言字词和古汉语的一般规律。
  文言文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
  1、一词多义  不管是字音还是字义,在文言文中都应严格要求掌握,并且尽量做到举一反三。在《木兰诗》这篇课文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的“愿”理解为愿意,而在“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句话中确实希望的意思。有时,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如在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这篇课文中的“绝”,在“以为妙绝” 这句话中是副词,极了的意思,而在最后“群响毕绝”中则是实词,消失的意思。
  2、通假字     通假字是借用一个音同或形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学习文言文时,不能不注意。还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狼》中有“止有剩骨”,“止”在这里通“只”,意思是“只有剩下的骨头”。
   3、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是经常出现的,有时一个虚词会多次出现在一篇课文中,但是用法却不相同。最常用的文言虚词是“之”字,它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代词、助词和动词。如《伤仲永》中的“借旁近与之”中的“之”字,作代词用,代指方仲永;“仲永之通悟”中的“之”字,作助词用,相当于“的”。但是在《为学》中“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字, 是“往”、“到”、“去” 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
    4、古今语句的异同    总的来说,古今的句子结构形式差别不大,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有些句子也发生了变化。  (1)在文言文中不用“是”表示判断,而用“…者,…也”等形式来表示,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或者用 “乃”、“则”、“非”等词来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  (2)文言文中常用“于”、“为”、“见”、“为…所…”等虚词来表示被动句,(3)文言文中的语序也和现代文不太一样,比如宾语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如“邑人奇之”、等这样类似的句子。
  在学习文言文的语言时,只要我们善于比较、掌握其规律,经就会容易辨析其用法。
  三、翻译练习       
  在对文意疏通、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就是对全文的理解。理解时要借助对文章的翻译,翻译是对文言文的深入理解,又是对现代汉语能力的运用。在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既要忠于原文,不能望文生义,又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的时候,做到字、词、句的落实,要紧扣原文,弄清字词本义。
  从以上方法可以看出,文言文的学习有固定的学习模式和规律,所以文言文看起来困难,但是只要肯下功夫,按照以上步骤,勤加练习,就能学好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