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谈小学阅读教学导读法

【作者】 杨冬兰

【机构】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四完全小学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导读法
【正文】
  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生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文本是阅读的对象。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导读,引领学生找到与阅读文本对话的最佳通道,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阅读欲望,进而探求文本内涵,使阅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题眼导读
  读文本首先从题目开始,题目一般是揭示文本的主旨,统摄全文。“题眼”就是题目的关键之处,亦是文本的中心点,文本就是围绕这个点展开描述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眼”,从而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时,我引导学生读完题目后提出:“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思考回答:“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师再问“你认为这个题目中最关键的一个词是什么?”学生回答:“崛起。”“崛起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就是强盛、强大的意思。“那你能读出这种强盛强大的感觉吗?”在学生有感情地读完课题后,教师乘胜追击:“谁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为什么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呢?”教师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充分解读课题的基础上,学生更希望从文中找到答案,于是他们积极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因此,抓住“题眼”导读,能激发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愿望,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二、思路导读
  文章的结构往往是思路的结构,是作者的认识过程和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作者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时,都经过了认真思考才最终确定文本现在这样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法的。由此可见,在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的对话过程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不可或缺的。从文本的思路切入导读,梳理文章的结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必须的。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启发揣摩作者的思路,去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思维和表达方式。
  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中描写山水景色两段文字,一段是描写漓江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一段是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侧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写法,把桂林的山和水描写得美轮美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描写的顺序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吟读等,如师读“漓江的水真静啊,”生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样通过对读、吟读等多种方式,既引导学生理解了桂林山水特点,又锤炼了学生的语言美感;既领悟了作者的描写方法,又体会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感悟到文章结构“总起一分述一总结”的特点,在读思中揣摩这种描述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阅读和作文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句段导读
  课文中有的句子、段落神贯全篇,言简意赅,语言优美,如果教学中学生能够抓住这样的句子,分析理解课文就能游刃有余。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时,我就着重让学生读懂文中“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很好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刻理解了这句话,就把握了课文的主旨。学生通过自读,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讨论,集体交流这句话的内涵,充分理解了作者通过安静这个盲童所要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身体,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这样抓住句段导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内在的生命气息,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带动学生逐步进入文本意境,产生情感共鸣。
  四、字词导读
  文本大都是由段落构成的,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能够有力地体现文本内蕴,教学中可以抓住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读、思、议,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之中,触摸文本的思想与感情。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梅花魂》一文时,我除了抓住重点段落外,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进行品味。例如,文中对梅花赞美的一段“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这一段中的“却”、“愈”是关键词语,通j扩却”字,我们就能深刻感受到梅花与其他花的不同,通过“愈”字,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梅花的韧性和不屈不挠的品质。再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字词阅读,思考能否换成“很”、“越”等词语?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悟到用“却”、“愈”比用“很”、“越”更有力地体现出梅花的刚毅,体会到外祖父寄予“我”的深情和厚望,较好地理解了文本的主题思想。
  可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效导读,应重点抓住“题眼”、“思路”、“句段”、“字词”引导学生阅读,通过导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找到与阅读文本对话的最佳“路径”,最终实现愉悦阅读,和谐对话,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