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重视音乐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 陈玫汁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正文】 目前一些中小学为了升学率,忽视音乐教育,一些学校仅仅把音乐教育理解为排练几个文艺节目,开展活动时用用。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我十分痛心,?我从事音乐教育十几年,对音乐教学有深刻的感受。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做过这样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即音乐教育不光是培养音乐家,而对普及音乐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并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音乐教育都很重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教育家、圣人孔子就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倡导者,他认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身体用体育,对心灵使用音乐.”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来完成,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半属于右脑发达的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她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因此开发右脑离不开音乐,音乐对发展智力的作用勿庸置疑.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的。”
我人认为音乐家于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绪的艺术,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而且是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在欣赏一首乐曲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根据各自的经历和经验引起不同的情感共鸣,产生不同的联想。透过音乐教育。可以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促进其想象力的扩展,而丰富的想象力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是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学生肩负着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首先应当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可以有多种渠道,音乐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之一。这恐怕不是虚妄之谈。如通过欣赏《国际歌》、《国歌》、《黄河大合唱》、《英雄交响曲》等充满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激情的乐曲时就不仅能使青年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发展文化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的爱国热情时,逐渐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欣赏《流水》、《命运交响曲》等乐曲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勇于直面现实中的困难与挫折,锻炼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断自我激励,形成爱祖国、爱人民、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正确的人生观。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并使人从中汲取激情和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在大学生教育中充分利用音乐的教化作用,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三是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调控情绪、增进交流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关系十分密切。学生的心理品质如何,不仅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关系到将来的发展乃至关系到家庭、民族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全。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健康心理的养成,良好个性的培育,音乐教育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对人的情绪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优美抒情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放飞人的心情,安定人的情绪。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培养大学生学会选择音乐疏导情绪,拥有情绪的自控能力。克制冲动、消除自满和偏激,对同伴和集体充满信任和热爱,富有合作精神,是一个人立世处事的重要条件。因此说,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减少,大都各学各的,很容易形成自闭的个性,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变得开朗、乐观,喜欢主动与人交流,增进个人的亲和力。而像“大合唱”这类音乐教育活动就要求大学生们有较高的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彼此配合的默契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团队中去,学会根据自己的特点给自己定位的同时,学会发现和合理发挥团队中各队员的优点和特质,锻炼管理和领导能力,为将来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如何进行音乐教学呢?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培养创新的态度。
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传统的音乐教学对认识知识技能领域情有独钟,而对“情感”方面却普遍没有给予关注。教师特别注重了对乐理知识及识谱技能的学习,注重音乐中的节奏、音准的等技术性的问题。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大量的、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一些教师的意识中,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这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乐理知识,唱会了多少歌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我们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表现的勇气,做的好坏是一回事,敢于做又是一回事,教师要从学生喜欢的浩如烟海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挖掘教材内涵。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二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找准创新的途径。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渐趋活跃,出现了游戏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技巧、技能训练上,还是一种封闭的教学模式,显然这些教学模式已远远跟不上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也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就给教师和学生留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等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常识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词谱写简单旋律,也可为诗歌、故事、美术等编配音乐等等。
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拓展教学的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仅仅局限于教科书里的内容,一堂课教一首歌是很普通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仅限于音乐知识范畴,对音乐相关的知识介绍很少,教学信息量小,知识面窄。其实学生的求知欲强,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如通过电视、网络等。
四是树立新型师生观。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富有激情、充满活动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前提,其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学生的个人选择、个人独特的观点、个人的兴趣爱好,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教育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墨守成规,要敢于打破“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可以打破单一的、秧田式的座位形式,以有利于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这种形式也为下一步进行音乐创作、创编提供一种环境上的可能。要关注每个孩子,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心情放松,感情融洽,无拘无束,能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表达自己的创造才能。
总之,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和情感刻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简单的话说: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教育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最易于向德、智、体渗透,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了辅助、促进、协调的独特作用。高尔基说过:“按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探索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质,为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做过这样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即音乐教育不光是培养音乐家,而对普及音乐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并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音乐教育都很重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教育家、圣人孔子就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倡导者,他认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身体用体育,对心灵使用音乐.”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来完成,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半属于右脑发达的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她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因此开发右脑离不开音乐,音乐对发展智力的作用勿庸置疑.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的。”
我人认为音乐家于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绪的艺术,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而且是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在欣赏一首乐曲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根据各自的经历和经验引起不同的情感共鸣,产生不同的联想。透过音乐教育。可以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促进其想象力的扩展,而丰富的想象力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是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学生肩负着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首先应当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可以有多种渠道,音乐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之一。这恐怕不是虚妄之谈。如通过欣赏《国际歌》、《国歌》、《黄河大合唱》、《英雄交响曲》等充满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激情的乐曲时就不仅能使青年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发展文化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的爱国热情时,逐渐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欣赏《流水》、《命运交响曲》等乐曲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勇于直面现实中的困难与挫折,锻炼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断自我激励,形成爱祖国、爱人民、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正确的人生观。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并使人从中汲取激情和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在大学生教育中充分利用音乐的教化作用,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三是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调控情绪、增进交流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关系十分密切。学生的心理品质如何,不仅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关系到将来的发展乃至关系到家庭、民族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全。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健康心理的养成,良好个性的培育,音乐教育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对人的情绪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优美抒情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放飞人的心情,安定人的情绪。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培养大学生学会选择音乐疏导情绪,拥有情绪的自控能力。克制冲动、消除自满和偏激,对同伴和集体充满信任和热爱,富有合作精神,是一个人立世处事的重要条件。因此说,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减少,大都各学各的,很容易形成自闭的个性,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变得开朗、乐观,喜欢主动与人交流,增进个人的亲和力。而像“大合唱”这类音乐教育活动就要求大学生们有较高的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彼此配合的默契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团队中去,学会根据自己的特点给自己定位的同时,学会发现和合理发挥团队中各队员的优点和特质,锻炼管理和领导能力,为将来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如何进行音乐教学呢?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培养创新的态度。
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传统的音乐教学对认识知识技能领域情有独钟,而对“情感”方面却普遍没有给予关注。教师特别注重了对乐理知识及识谱技能的学习,注重音乐中的节奏、音准的等技术性的问题。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大量的、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一些教师的意识中,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这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乐理知识,唱会了多少歌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我们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表现的勇气,做的好坏是一回事,敢于做又是一回事,教师要从学生喜欢的浩如烟海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挖掘教材内涵。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二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找准创新的途径。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渐趋活跃,出现了游戏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技巧、技能训练上,还是一种封闭的教学模式,显然这些教学模式已远远跟不上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也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就给教师和学生留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等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常识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词谱写简单旋律,也可为诗歌、故事、美术等编配音乐等等。
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拓展教学的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仅仅局限于教科书里的内容,一堂课教一首歌是很普通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仅限于音乐知识范畴,对音乐相关的知识介绍很少,教学信息量小,知识面窄。其实学生的求知欲强,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如通过电视、网络等。
四是树立新型师生观。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富有激情、充满活动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前提,其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学生的个人选择、个人独特的观点、个人的兴趣爱好,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教育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墨守成规,要敢于打破“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可以打破单一的、秧田式的座位形式,以有利于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这种形式也为下一步进行音乐创作、创编提供一种环境上的可能。要关注每个孩子,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心情放松,感情融洽,无拘无束,能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表达自己的创造才能。
总之,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和情感刻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简单的话说: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教育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最易于向德、智、体渗透,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了辅助、促进、协调的独特作用。高尔基说过:“按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探索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质,为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