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诗歌教学行与思——以《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为例
【作者】 侯小丽
【机构】 湖南省郴州市十一完小
【正文】 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诗歌教学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那么,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该如何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来实现诗歌教学的这些目标呢?下面以《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探寻线索,理清思路
线索彰显作者的写作思路,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文章再长,贯穿其中的线索都是清晰的。有经验的读者阅读文章时,不但能发现文章外在的线索(如时间顺序、空间转移顺序等),而且能发现文章的内在线索,如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围绕主旨的不同方面等。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书就能越读越薄,文章就能越读越短了。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跨越百年的美丽》算是长文了,加之文章结构比较“散”,没有明显的主线,所以把握作者的思路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紧紧抓住标题中的“美丽”作文章。学生初读感知后,教师要求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出含有“美丽”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这些词句表现出居里夫人哪个方面的美丽。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分别概括出容貌的美丽、信念的美丽、科学精神的美丽、品质的美丽、伟大成就的美丽几个方面。这样一来,学生明白了文章从不同角度赞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全文的内容、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二、深层对话,诠释内涵
长文并非冗长,可以引导学生挖掘的“点”很多,但受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精心取舍、抓住重点、深层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坚定执着的探索精神,教师重点抓住课文第三段中的关键词句展开对话。
师:默读第三段,找出写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的句子,看看什么地方让你感动,想想为什么让你感动,然后在书上做批注。
生1:从“一锅一锅”“废弃的破棚子”等词语中,我体会到居里夫人工作条件的艰苦以及工作的艰辛。
生2:“烟熏火燎”也写出了条件的艰苦和工作的艰辛。
师:这四个字都与“火”有关(“灬”,读huǒ ,古同“火”)。想象一下,“烟熏火燎”是怎样的情景?
生3:浓烟不停地熏,烈火不停地烤,双眼睁不开,身上到处是烧灼的伤痕。
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你能忍受吗?你可能会怎样做?
生3:我肯定受不了。我想,我会放弃当初的想法,动摇提炼镭的决心。
师:居里夫人放弃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4:从“终日”看出居里夫人没有放弃。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玛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这是多么艰辛啊!大家一起随着老师的提示读一读“搅拌着锅里的矿渣……美丽的颜色”这段话。(教师引读:晨曦微露时,她在烟熏火燎中——;夕阳西下时,她在烟熏火燎中——;烈日炎炎,她在烟熏火燎中——;大雪纷飞,她在烟熏火燎中——。)这样的日子,居里夫人坚持了多久?
生(齐):三年又九个月。
师(出示句子“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引导学生比较“成吨”和“0.1克”,并补充钡和镭分离次数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5:居里夫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居里夫人这种坚定执着的精神真美!
这个自然段写了提炼镭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终日”“三年又九个月”等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围绕“烟熏火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适时补充钡和镭分离次数的数据(458次),引导学生加深体会。这样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让学生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言环境中,真实而深刻地理解、领悟到了“美丽”的内涵,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揣摩表达,习得写法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而且要关注文章是怎样写的,即将感悟内容与学习语言、揣摩表达结合起来。
《跨越百年的美丽》开篇采用倒叙的写法,把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成就凸显在读者面前,深深地吸引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把这种写法与《凡卡》(六年级下册)、《少年闰土》(六年级上册)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表达顺序上的异同。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凡卡》用插叙的手法,写了凡卡在乡下和爷爷守夜的情景,反衬出凡卡在城里的孤独可怜;《少年闰土》和本文一样,也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开篇就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年形象。这样一比较,学生明白了,表达方式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套路,作文时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地选取表达方法。
除运用倒叙的手法吸引读者外,《跨越百年的美丽》还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来渲染主人公的可贵品质,激起读者对主人公的敬仰之情。教学中,教师在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到这些表达方法的好处后,及时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种表达方法进行读写迁移。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两种情境,请学生续写故事。
情境一:上课铃响了,小明还没有进教室。正当老师和同学们十分着急时,一声“报告”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情境二:病房里是那么安静。床上躺着一位脸色苍白的大叔。病床四周簇拥着鲜花……
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情境,张开想象的翅膀,采用一种或多种表达手法,写出了很多精彩的片段。这样的训练,真正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同步得到解决。
一、探寻线索,理清思路
线索彰显作者的写作思路,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文章再长,贯穿其中的线索都是清晰的。有经验的读者阅读文章时,不但能发现文章外在的线索(如时间顺序、空间转移顺序等),而且能发现文章的内在线索,如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围绕主旨的不同方面等。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书就能越读越薄,文章就能越读越短了。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跨越百年的美丽》算是长文了,加之文章结构比较“散”,没有明显的主线,所以把握作者的思路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紧紧抓住标题中的“美丽”作文章。学生初读感知后,教师要求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出含有“美丽”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这些词句表现出居里夫人哪个方面的美丽。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分别概括出容貌的美丽、信念的美丽、科学精神的美丽、品质的美丽、伟大成就的美丽几个方面。这样一来,学生明白了文章从不同角度赞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全文的内容、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二、深层对话,诠释内涵
长文并非冗长,可以引导学生挖掘的“点”很多,但受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精心取舍、抓住重点、深层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坚定执着的探索精神,教师重点抓住课文第三段中的关键词句展开对话。
师:默读第三段,找出写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的句子,看看什么地方让你感动,想想为什么让你感动,然后在书上做批注。
生1:从“一锅一锅”“废弃的破棚子”等词语中,我体会到居里夫人工作条件的艰苦以及工作的艰辛。
生2:“烟熏火燎”也写出了条件的艰苦和工作的艰辛。
师:这四个字都与“火”有关(“灬”,读huǒ ,古同“火”)。想象一下,“烟熏火燎”是怎样的情景?
生3:浓烟不停地熏,烈火不停地烤,双眼睁不开,身上到处是烧灼的伤痕。
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你能忍受吗?你可能会怎样做?
生3:我肯定受不了。我想,我会放弃当初的想法,动摇提炼镭的决心。
师:居里夫人放弃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4:从“终日”看出居里夫人没有放弃。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玛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这是多么艰辛啊!大家一起随着老师的提示读一读“搅拌着锅里的矿渣……美丽的颜色”这段话。(教师引读:晨曦微露时,她在烟熏火燎中——;夕阳西下时,她在烟熏火燎中——;烈日炎炎,她在烟熏火燎中——;大雪纷飞,她在烟熏火燎中——。)这样的日子,居里夫人坚持了多久?
生(齐):三年又九个月。
师(出示句子“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引导学生比较“成吨”和“0.1克”,并补充钡和镭分离次数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5:居里夫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居里夫人这种坚定执着的精神真美!
这个自然段写了提炼镭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终日”“三年又九个月”等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围绕“烟熏火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适时补充钡和镭分离次数的数据(458次),引导学生加深体会。这样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让学生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言环境中,真实而深刻地理解、领悟到了“美丽”的内涵,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揣摩表达,习得写法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而且要关注文章是怎样写的,即将感悟内容与学习语言、揣摩表达结合起来。
《跨越百年的美丽》开篇采用倒叙的写法,把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成就凸显在读者面前,深深地吸引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把这种写法与《凡卡》(六年级下册)、《少年闰土》(六年级上册)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表达顺序上的异同。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凡卡》用插叙的手法,写了凡卡在乡下和爷爷守夜的情景,反衬出凡卡在城里的孤独可怜;《少年闰土》和本文一样,也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开篇就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年形象。这样一比较,学生明白了,表达方式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套路,作文时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地选取表达方法。
除运用倒叙的手法吸引读者外,《跨越百年的美丽》还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来渲染主人公的可贵品质,激起读者对主人公的敬仰之情。教学中,教师在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到这些表达方法的好处后,及时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种表达方法进行读写迁移。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两种情境,请学生续写故事。
情境一:上课铃响了,小明还没有进教室。正当老师和同学们十分着急时,一声“报告”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情境二:病房里是那么安静。床上躺着一位脸色苍白的大叔。病床四周簇拥着鲜花……
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情境,张开想象的翅膀,采用一种或多种表达手法,写出了很多精彩的片段。这样的训练,真正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同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