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少教多学——成功有效的教学策略

【作者】 冯育嫒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蚌谷中学

【摘要】高效课堂的创建,是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力求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少教多学;优化教学;提高效率
【正文】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是每一个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少教多学”力求在教育中融入智慧,生成智慧,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老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
  一、与时俱进,少教多学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与时俱进,学为中心,少教多学,减负增效。“少教多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体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中进行探究。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技能,而且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
  “少教多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和合作讨论,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科学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使学生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少教多学”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增强自学能力,锻炼学习意志,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怎样理解“少教多学”中的“教”和“学”?一堂课总要从“学”字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必须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教”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向导。教师的“少教”包括:一是启发性地“教”,即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少做灌输式的“教”,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二是针对性地“教”,即教师不要笼统全面地教,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三是创造性地“教”,即集中时间和精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帮助、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四是发展性地“教”,即教师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做“话霸”,要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做的就是引导、提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少讲”,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就能理解的“少讲”,超越学习要求的“少讲”。
  教师的“导”,要求时而是一个创设者,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学生的“学”,要求学得主动,学得深入。
  二、少教在于优导,多学在于勤奋
  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少教多学,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导,如何导,学生才能学得好、学的妙、学得实。
  教师的巧导取决于: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教师要少教,需要深刻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课前要认认真真备教材、备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探究放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如: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编写“导学案”;怎样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如何分析课文;如何进行写作等等。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定要“学英雄,见行动。”一切都要落到实处才行。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告诉我,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不畏劳苦而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教师一定要注重方法的引导。不管学习什么内容,我们都要把学习方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例如:说明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可以行之有效地完成一些课文的背诵。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学生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在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这样,学生背起课文来就容易多了。
  同样,《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引用等九种。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要求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掌握其作用,其次才能学以致用。例如: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形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让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课堂教学就会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许多知识都是可以找到捷径的,譬如,利用顺口溜,就可以有效掌握许多解题技巧。如:汉语拼音的标调方法:a、o、e,i、u、ü;标调时,按顺序;i、u并列,标在后;等等。
  教育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 教育“在路上”“在旅途中”。的确,教育虽然具有永恒性,但教育在时间中流淌,具有未成性,更具有变动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知识,获得知识的直接途径就是教师,只有教师的少教有方,学生才能多学、勤学。
  三、激思启智,优化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语文高效 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如何进行有效的激思启智,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告诉我,少教多学需要我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节奏、优化教学程序、优化教学情感、优化教学评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师要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才是硬道理。
  优化教学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逐一解决学习问题。使学生学有方向,写有目的,听有收获。如:我组织学习《最后一课》时,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所有人物、人物形象、整体内容做一个初步认识,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对结尾描写进行激烈的探讨:“写粉笔字应该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来写呢?”虽然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回答出来不易,但是,这样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激发学生的思维。
  优化教学内容,就是该讲的、需要点拨的,确实要讲。但是一定要突出精、强调适、做到准。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春夜洛城闻笛》,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谓一字值千金,蕴韵深刻,教师分析好“闻”字,就化难为易,一切迎刃而解。
  优化教学方法,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面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语文教学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的需要对话表演,如《皇帝的新装》、《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等;有的需要激情朗诵,如:《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有的需要侧重阅读教学,如:《信客》、《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有的需要合作探讨,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等。教学方法别具一格,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优化教学评价,才能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发现优点,培养天才;发现缺点,培养庸才。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总之,实施少教多学,应通过自己的“讲”,让学生在有温度、广度、深度的课堂的浸染中日渐茁壮,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广泛的学,学是促进教师更快成长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冬岩;“少教多学”的思想内涵与实践策略;《教育与考试》;2011年第6期 ;
  [2]吴定武;浅谈初中语文的愉快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4);
  [3]曹飞;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4]王冬梅、程永璐;浅谈愉快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
  [5]鄢照学;学海无涯“乐”作舟――浅谈中学语文愉快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