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

【作者】 杨俊美

【机构】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南隅小学



【正文】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育要使人愉悦,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也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因为儿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不但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而且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恒久的兴趣,使学生变得更加有活力,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学习能力。新课标中也指出,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再被动的跟着教师和教材走,充分发挥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数学呢?我的课堂有人买单吗?我想:我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我要积极去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我结合自己和学生实际,作了大胆尝试,有收获,有困惑。下面,就自己几年来的做法谈一谈看法:
  一、源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果一开课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对整节课的教学都会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万事开头难”也是不可忽视的经验。这就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以巧妙的艺术,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让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只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的。?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时,神舟九号刚刚发射成功,上课前我首先让孩子们观看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片段的视频。然后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播放的是什么吗?”大家很兴奋,说:“这是神九发射的场景!”我说:“对,这是今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州九号载人飞船即将发射的场景,大家 心里是不是特别激动?”孩子们大声说:“是!”“好,就让我们跟随着画面再来一起倒计时,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吧!”紧接着师生一起倒计时。然后教师说:“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这样的导入亲切自然,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二、以生为本,关注孩子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课堂要以生为本,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了,就能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大胆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两点”,“同学们,我们来看”……。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灵活的解题方法,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三、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
  有一句话说得好“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拼一拼、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植树问题就可归纳到学生的手指上,利用孩子的手指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如:要在20米长的公路上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能栽多少棵树?先由学生猜想答案,出现答案20÷5=4(棵)。我先不急着让学生判断对错,而是让学生伸出一只手,通过小组合作探索,觉得还应该再加上一棵树,从而建立这类植树问题的模型:总距离÷间隔数+1=植树的棵数。学生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后,就可以解决同类问题了。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
  作为老师,我们总想让学生天天陷在题海中,除了做题就是做题,导致学生厌学。所以,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和心态中喜欢去研究数学,在玩中学会数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 “ 听数学 ”、“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以上是我教学上的几点收获,同时又有一些困惑。
  1、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学实际中我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班级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