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课堂中的魅力浅谈
【作者】 王青学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三墩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通过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语文课应充满表达情感、个性化、在平常的每一节语文课上,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好每一个教学细节,于细微处吸引学生等措施,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充满魅力。【关键词】语文课堂;魅力;素养;情感教育
【正文】
语文课应该是充满魅力的,表达情感的,个性化的课堂。那么,如何让语文课焕发活力,让学生爱上语文呢?我仅以自己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谈谈以下浅见:
一、作为语文教师本身,要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
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心中有积极追求并不断重塑自我的人,应该是热爱生活、勤奋学习并且有独特感悟的人,应该是博学多才的人,应该是把自己的学识、思想、爱心甚至呼吸和心跳都融入每一堂课的人……这样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定能将母语文化的魅力与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上《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我在课前就先放《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洲。”那高亢激越的曲调,使学生听后精神振奋,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唱起来,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生辰纲是如何被智取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展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教学魅力。
二、语文课应该是充满表达情感的,个性化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牢牢地抓住语言学习这一本体,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和感悟中,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灵感。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象能力为语文课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留下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上,让学生享受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相互启迪,这样的语文课创意无限,诗意无穷,充满了个性魅力。如在上《金色花》时,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感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全方位的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实践语言。同学们不仅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母爱,还纷纷登台动情地朗诵自己创作的小诗,有的平实朴素,有的清新隽永,有的温馨动人……然后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声——小诗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小诗丰富了“我”的生活,小诗引导“我”开辟了一片新的“精神家园”。全班同学沉浸在母爱中,沉浸在温馨里……我与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共度了一节难忘的语文课。
三、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好每一个细节,于细微处吸引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增强语文课堂中的魅力呢?通过本人的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宽容的教学氛围,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宽松、宽容的教学氛围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的体现。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如果教师在讲台上老是板着脸,高高在上或者在学习中条条框框太多,容易让学生产生顾虑或畏惧心理,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积极的情感联系,就会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兴趣源泉。如果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较活跃,联想丰富,语言表达力往往生动,敢说、乐说,积极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样一幅画:深邃的天空中明月高挂,画面的主体是中秋赏月,对酒当歌的诗人,并将这幅画面配上歌曲。这样的情景一出现,学生立刻被感染,很自然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人所创造的那种意境。配乐的画面,辅以声情并茂地讲解,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可感的视觉形象,体现了新课标关于“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乐学”情感,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想作为教师就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宽松、宽容的学习环境,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认识有偏差的同学,应该多鼓励,让学生放松身心,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越学越爱学。
其次,教法多样,提高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灵活地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千篇一律,教法单一往往是造成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因此,因教材制宜,因学生制宜,因需要制宜,各种教法灵活运用,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化静为动,从而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如学习现代诗,可启发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去感悟,体验。学习散文,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从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再次,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语文与生活同步,语文与生命同在。人活一天就要学一天语文,用一天语文。“不学诗,无以言”,语文可以使人变得文明高雅,生活更丰富,更精彩。所以,在教学中应把语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事实证明,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当学生真正把语文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把语文作为生活的需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他们就会充分领略到语文的魅力,激起无比的兴趣和热情。例如,让学生在平常写日记、集春联、看广告、当节目主持人、做小导游、调查周围的语文污染、为班级编专题小报、办黑板报、组织读书演讲竞赛、诗歌朗诵会、给校园的花草树木写广告牌、向同伴推荐好的学习用品、在校报上发表文章……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意义,在一次次成功的实践中,自然也就走近语文,喜欢上语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文课堂魅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运用恰当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地从外而内地构建丰富的、融洽的、欢快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有滋有味地、有声有色地遨游在语文天地中,使语文不再处于尴尬的境地,让语文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
语文课应该是充满魅力的,表达情感的,个性化的课堂。那么,如何让语文课焕发活力,让学生爱上语文呢?我仅以自己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谈谈以下浅见:
一、作为语文教师本身,要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
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心中有积极追求并不断重塑自我的人,应该是热爱生活、勤奋学习并且有独特感悟的人,应该是博学多才的人,应该是把自己的学识、思想、爱心甚至呼吸和心跳都融入每一堂课的人……这样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定能将母语文化的魅力与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上《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我在课前就先放《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洲。”那高亢激越的曲调,使学生听后精神振奋,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唱起来,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生辰纲是如何被智取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展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教学魅力。
二、语文课应该是充满表达情感的,个性化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牢牢地抓住语言学习这一本体,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和感悟中,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灵感。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象能力为语文课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留下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上,让学生享受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相互启迪,这样的语文课创意无限,诗意无穷,充满了个性魅力。如在上《金色花》时,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感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全方位的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实践语言。同学们不仅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母爱,还纷纷登台动情地朗诵自己创作的小诗,有的平实朴素,有的清新隽永,有的温馨动人……然后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声——小诗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小诗丰富了“我”的生活,小诗引导“我”开辟了一片新的“精神家园”。全班同学沉浸在母爱中,沉浸在温馨里……我与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共度了一节难忘的语文课。
三、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好每一个细节,于细微处吸引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增强语文课堂中的魅力呢?通过本人的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宽容的教学氛围,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宽松、宽容的教学氛围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的体现。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如果教师在讲台上老是板着脸,高高在上或者在学习中条条框框太多,容易让学生产生顾虑或畏惧心理,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积极的情感联系,就会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兴趣源泉。如果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较活跃,联想丰富,语言表达力往往生动,敢说、乐说,积极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样一幅画:深邃的天空中明月高挂,画面的主体是中秋赏月,对酒当歌的诗人,并将这幅画面配上歌曲。这样的情景一出现,学生立刻被感染,很自然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人所创造的那种意境。配乐的画面,辅以声情并茂地讲解,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可感的视觉形象,体现了新课标关于“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乐学”情感,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想作为教师就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宽松、宽容的学习环境,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认识有偏差的同学,应该多鼓励,让学生放松身心,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越学越爱学。
其次,教法多样,提高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灵活地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千篇一律,教法单一往往是造成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因此,因教材制宜,因学生制宜,因需要制宜,各种教法灵活运用,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化静为动,从而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如学习现代诗,可启发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去感悟,体验。学习散文,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从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再次,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语文与生活同步,语文与生命同在。人活一天就要学一天语文,用一天语文。“不学诗,无以言”,语文可以使人变得文明高雅,生活更丰富,更精彩。所以,在教学中应把语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事实证明,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当学生真正把语文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把语文作为生活的需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他们就会充分领略到语文的魅力,激起无比的兴趣和热情。例如,让学生在平常写日记、集春联、看广告、当节目主持人、做小导游、调查周围的语文污染、为班级编专题小报、办黑板报、组织读书演讲竞赛、诗歌朗诵会、给校园的花草树木写广告牌、向同伴推荐好的学习用品、在校报上发表文章……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意义,在一次次成功的实践中,自然也就走近语文,喜欢上语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文课堂魅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运用恰当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地从外而内地构建丰富的、融洽的、欢快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有滋有味地、有声有色地遨游在语文天地中,使语文不再处于尴尬的境地,让语文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