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注重数学阅读 实效数学课堂
【作者】 张素红
【机构】 山东泰安肥城市桃园镇北台小学
【摘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注重讲解数学题目的每一个解题步骤而忽视对学生数学语言和阅读的培养是不可取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及的数学阅读能力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可见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阅读;提升能力;实效课堂
【正文】
在小学阶段,笔者认为“数学阅读”是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数学的基础,是促进学生锻炼“数学语言”的有效方式,更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数学学习时弹性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化思考数学、提高认知水平、锻炼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预习——数学阅读的基石
预习,简言之是学生上课前的准备和学习,它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前奏。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回固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了解要学习新知的内容,确定新知中哪些是自己已经明白?哪些还不能独立解决。带着问题听讲,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预习的实质是一种尝试性的自学活动,如果缺乏一定的方向指引,这一环节的“看书自学”往往会成为学生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令学生的学习陷入“歧路亡羊”的境地,难有收获。例如:在《圆的周长》预习任务布置时,笔者特意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领学生阅读。
⑴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请画出圆的周长部分。
⑵你知道怎样得到圆的周长吗?请写出你的方法。
⑶你听说过圆周率吗?它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带着这些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有序地阅读数学课本,学生的预习探究就有了一份心理预期,并不觉得数学阅读索然无味、可有可无。为后续学习注入强劲动力。而教师也可借助学生的预习阅读,把“教”定位在“学”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重点引导学生重新建构知识,让学生对“预习所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预习困惑”重新审度并融会贯通。
二、新授——数学阅读的关键
课堂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是“主要阵地”。在新知探究中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既要突显学科特点,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还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激发学生通过阅读主动获取对数学的思考为主旨,找准契机,授以不同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⑴图文对照,正确提炼阅读信息。数学教材的语言比较丰富,包含了图示、文字、符合、表格等等,它们互为补充,形成意义的共同体,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但又因其呈现方式不够集中,如:为配合计算算理理解或几何图形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推进,教材会很直观的在关键处给予学生或文字或符号方面的提示与点拨,但整体的探究脉络却是蕴含其间,没有明示。这对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数学信息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是很难通过自身的阅读及时正确提炼出完整的信息。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图文结合,对应阅读。将文字说明与直观图例结合起来阅读分析,规范思路、规范表达。
⑵提纲导航,合理引导阅读思考。数学学习内容的精练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阅读不能够简单浏览,要避免学生产生“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式的阅读现象。如果能够设置阅读提纲予以指引,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更为顺畅,思考也会更有深度。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中“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处理方式”这一部分内容是借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与“计算公式”的教学渗透着介绍。在教学时,我故意先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再考查他们对“乘号处理规定”的认知。由于阅读的知识量既抽象,又多而分散,学生不是说错了,就是说得不全。此时,我再将这一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可制作成表格让学生对照着再次阅读教材,收到了很好的识记效果。
这样,对教材提供的“原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把阅读内容由“厚”变“薄”,辅以合理的引导,可以使学生阅读起来觉得有章可循,更为从容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认知。
三、复习——数学阅读的灵魂
复习,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巩固和补充并使之系统化,为知识的运用及后续新知的学习做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在一单元或一章节内容教学完之后,以复习课的形式组织学生集体复读。学生可以采取先独立阅读,明确相关的主要知识点,再分小组互相提问的方式检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相互补充和提高,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而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通过复读,将知识分类归纳、整理,使之概括化、系统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知识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加强记忆。如,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复习阅读引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设置表格(如下图)引领学生边阅读边记录,提高学生复读效率。
其次,学生复习时的个别自读,主要是在非上课时间进行。为防止学生“不作为”,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结束后,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像过电影似的回忆所学内容,并将课堂笔记与教材对照阅读,做到有序梳理知识。或者预先布置一些指定阅读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有针对性的复读,教师通过检验评议学生的阅读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复读效果。只有经常性地进行复读。才能让知识像滚雪球那样在学生大脑中积累起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至简至美的语言,美就在于它的简练精准,美就在于它的错对分明,而阅读则是体会这种美的手段和不可或缺的方式。数学阅读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实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福建教育,2014(03).
[2]李贡英.数学也需阅读[J].人民教育,2015(06).
在小学阶段,笔者认为“数学阅读”是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数学的基础,是促进学生锻炼“数学语言”的有效方式,更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数学学习时弹性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化思考数学、提高认知水平、锻炼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预习——数学阅读的基石
预习,简言之是学生上课前的准备和学习,它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前奏。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回固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了解要学习新知的内容,确定新知中哪些是自己已经明白?哪些还不能独立解决。带着问题听讲,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预习的实质是一种尝试性的自学活动,如果缺乏一定的方向指引,这一环节的“看书自学”往往会成为学生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令学生的学习陷入“歧路亡羊”的境地,难有收获。例如:在《圆的周长》预习任务布置时,笔者特意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领学生阅读。
⑴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请画出圆的周长部分。
⑵你知道怎样得到圆的周长吗?请写出你的方法。
⑶你听说过圆周率吗?它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带着这些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有序地阅读数学课本,学生的预习探究就有了一份心理预期,并不觉得数学阅读索然无味、可有可无。为后续学习注入强劲动力。而教师也可借助学生的预习阅读,把“教”定位在“学”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重点引导学生重新建构知识,让学生对“预习所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预习困惑”重新审度并融会贯通。
二、新授——数学阅读的关键
课堂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是“主要阵地”。在新知探究中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既要突显学科特点,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还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激发学生通过阅读主动获取对数学的思考为主旨,找准契机,授以不同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⑴图文对照,正确提炼阅读信息。数学教材的语言比较丰富,包含了图示、文字、符合、表格等等,它们互为补充,形成意义的共同体,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但又因其呈现方式不够集中,如:为配合计算算理理解或几何图形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推进,教材会很直观的在关键处给予学生或文字或符号方面的提示与点拨,但整体的探究脉络却是蕴含其间,没有明示。这对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数学信息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是很难通过自身的阅读及时正确提炼出完整的信息。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图文结合,对应阅读。将文字说明与直观图例结合起来阅读分析,规范思路、规范表达。
⑵提纲导航,合理引导阅读思考。数学学习内容的精练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阅读不能够简单浏览,要避免学生产生“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式的阅读现象。如果能够设置阅读提纲予以指引,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更为顺畅,思考也会更有深度。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中“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处理方式”这一部分内容是借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与“计算公式”的教学渗透着介绍。在教学时,我故意先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再考查他们对“乘号处理规定”的认知。由于阅读的知识量既抽象,又多而分散,学生不是说错了,就是说得不全。此时,我再将这一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可制作成表格让学生对照着再次阅读教材,收到了很好的识记效果。
这样,对教材提供的“原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把阅读内容由“厚”变“薄”,辅以合理的引导,可以使学生阅读起来觉得有章可循,更为从容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认知。
三、复习——数学阅读的灵魂
复习,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巩固和补充并使之系统化,为知识的运用及后续新知的学习做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在一单元或一章节内容教学完之后,以复习课的形式组织学生集体复读。学生可以采取先独立阅读,明确相关的主要知识点,再分小组互相提问的方式检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相互补充和提高,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而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通过复读,将知识分类归纳、整理,使之概括化、系统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知识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加强记忆。如,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复习阅读引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设置表格(如下图)引领学生边阅读边记录,提高学生复读效率。
其次,学生复习时的个别自读,主要是在非上课时间进行。为防止学生“不作为”,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结束后,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像过电影似的回忆所学内容,并将课堂笔记与教材对照阅读,做到有序梳理知识。或者预先布置一些指定阅读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有针对性的复读,教师通过检验评议学生的阅读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复读效果。只有经常性地进行复读。才能让知识像滚雪球那样在学生大脑中积累起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至简至美的语言,美就在于它的简练精准,美就在于它的错对分明,而阅读则是体会这种美的手段和不可或缺的方式。数学阅读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实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福建教育,2014(03).
[2]李贡英.数学也需阅读[J].人民教育,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