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数学活动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李爱梅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第三小学



【正文】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下面我将谈谈从数学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二、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小学实践活动“做数学”的内涵,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我去买东西”,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管是书上的,还是师生自行设计的,这样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紧密结合教材;重点是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类的活动一般安排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如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学生统计20分钟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统计的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 
  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三,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活动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四、活动是课外实践的载体、数学价值的再现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适当的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课本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信息、参观调查、体验生活,增加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了判断能力与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提高了综合的数学素养,扩大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考的空间也增大了。在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我的具体做法是: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来收集数学信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开展社会调查是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因此,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极应付为积极参与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经常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去到课外收集一些相关信息:例如,教学“可怕的白色污染”,告诉学生“白色污染”是个现实的问题,它对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以环境污染的实例出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们通过网上浏览收集信息、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了解白色污染的定义、成因、危害等,学生通过自己对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种媒体的接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收集平均每个家庭1天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利用这个平均值去算一算育红小学学生家庭每天、每周、每年使用塑料袋的个数。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认真地收集与白色污染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有的说,我家占地面积大约是120平方米,把全校师生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铺开相当于550个家庭的占地面积。有的说,体育场占地面积1公顷,把全校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铺开相当于7个体育场的面积等等。各小组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数据信息形成学习体会和探究成果:学生体会到白色污染的可怕性,消灭白色污染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该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调查研究的气氛是合作的、认真的。学生能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大胆的设想,积极参与,敢于发言。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收集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总之,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有责任从自身努力。树立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新型教育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轻视能力;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弊端,让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沟通教育理念彼岸和学生发展此岸的具有转化功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