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孩子们积累作文素材

【作者】 张海清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双河镇小学



【正文】      积累,是“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这里的积累,是指积累有益于语文学习的用价值的素材,比如,习作训练素材等。从素材论的观点来看,小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素材的摄取、储存、提取和加工的过程。学生摄取、储存的素材愈多,输出素材也就愈易、愈畅。输出素材的易与畅,又能激发学生更大量地去摄取素材。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习作中素材流程的指导,逐步提高他们输人、输出素材的能力。本文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谈如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拓展积累渠道,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摄取作文素材的渠道有很多,但如果教师对小学生不认真指导,他们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何素材也摄取不到,更谈不上储存和提取了。因此,指导学生广泛摄取素材便是作文教学中第一需要做的事。
  1.观察摄取。观察是摄取素材最有效的一条渠道。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从班级到学校,从家庭到社会,从街头小景到大自然景观,都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细心分析、判断,以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
  2.访问摄取。访问是摄取素材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因为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许多的人、事、景、物尚不熟悉,特别是与之有关的历史材料,他们所知甚少,而这些往往是习作的重要素材,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通过访问、调查摄取素材。譬如,练写《我与爷爷比童年》《家乡的变化》《学校今昔》之类的作文,都需要指导学生通过访问调查获得翔实的素材,这样才能达到小语新大纲提出的要求,“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
  3.视听摄取。现代社会各种媒体迅猛发展,并迅速普及千家万户。我们要因势利导,认真组织、指导小学生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等多种视听渠道,让学生摄取素材。有必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或老师禁止学生看电视,理由是“影响学习”。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诚然,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学习绝不能只限学习课本知识。应该说,电视上有许多栏目对小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如“新闻联播”、“东方小故事”、“动物世界”、“体育天地”、“道德与法制”等等,小学生如若经常收看,注意摄取一些素材,就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习作能力。
  4.查询摄取。随着学校图书室藏书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上计算机和电信业的飞速发展,指导学生通过查询摄取素材已显得十分重要,且具有时代特色。我们可凭借“大阅读课”,把学生带到图书阅览室,教给学生查询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行查询图书资料,摄取素材。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通过通过拨打“168”电话,向“希望工程”查询:捐赠人能否将助学金直接寄给失学儿童?可以向“希望工程”捐赠的物品有哪些?结对资助失学儿童的手续是什么?这些素材与小学生密切相关,对于他们做人、作文章都是有好处的。
  二、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储存作文素材
  指导学生广泛摄取素材,目的在于储存,便于提取使用。若只摄取不储存,摄取则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大量储存素材,并建立素材库,以供在作文时随心所欲地提取有关素材。
  1.写观察日记。这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储存素材的方式。观察日记可分为:人物类、事件类、景物类、动物类、植物类等,学生可将随时随地观察到的人、事、景、物等分门别类地写在观察日记本上,以便作文时查阅参考。
  2.写读书笔记。这里所说的读书笔记是以写“摘抄型”的为主,当然也可以写心得体会。“摘抄型”读书笔记可分为:“丽词佳句”、“精彩片断”、“精美短文”等。“精美短文”还可以分为“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名人趣谈”等等。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课内外所读的内容,在读书笔记上分类摘记储存起来。
  3.制作素材卡。学生通过阅读、查访、视听、查询等多种渠道收集到许多素材,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素材卡片将部分素材储存下来。素材卡片可分为:“名人格言”、“谚语古语”、“新名词新概念”、“动植物之最”等,并指导学生将收集的素材分类抄在卡片上。
  三、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加工作文素材
  提取加工素材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提取加工素材,以迅速提高表达能力。
  1.创设交际情境,组织学生交流素材。小学生习作要坚持从说到写、先说后写的原则。小语新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据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定期举行“小组素材发布会”,让每个学生都交流一下自己收集到的新素材。可以是简短的一句话新闻,可以是一则最新消息,也可以心里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有的同学说:“昨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我国嫦娥一号升空了。”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互相交流素材,增加了素材量,又有利于互相鞭策,促进素材的广泛收集,同时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改革作文命题,激发学生提取加工素材的兴趣。学生不爱写作文,已成为一个不争的“老大难”问题,这与作文命题有很大关系。一位叫上官子木的作者曾撰文指出:“导致中国孩子不爱写作文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作文题目缺乏趣味性和求知的广泛性,使学生在作文时只能进行文字的排列组合,而不能进行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的排列组合。”我们也有同样的认识,教师要注意改革作文的命题,尽量使作文题目多一些宽泛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有素材可提取加工,以调动学生广泛收集素材的积极性。譬如,把原来常见的写人物的题目《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拓宽到《我想象中的一位古代诗人》《我想象中的机器人》《我想象中的一位发明家》;把原来一般的写生活的题目《我学会了炒菜》,拓宽到《我学会了弹古琴》《我学会了打手机》《我学会了操作电脑》等。这些题目,既有趣味性,又有求知的广泛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鼓励自主拟题写作,提高学生提取加工素材的能力。我主张让学生在自由练笔中学习作文,鼓励他们想写啥就写啥,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自拟题并不是放手不管,教师要适当地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使之做到“表达真情实感”。此外,组织学生创办手抄报、壁报,为学校广播站、校报及各地少儿报刊写稿投稿,也是引导学生提取加工素材的有效方式。
  生活是一个作文素材来源,图书是一个作文素材来源,大自然也是一个作文素材来源。教学中,老师只要作文教学向这些素材源开放,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去采集、储存、提取和加工素材,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就能步入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