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张天宝
【机构】 新疆叶城县第五中学
【摘要】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行揣摩,领会形象美。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言美;品质美;拓展美;创造美
【正文】
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有文化的传播,更要有审美的熏陶。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朱潜说得更明白:“美育具有三种解放功能。一是情感的解放,二是眼界的解放,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美育就是将人最大限度地从动物中解放出来,升华到一个无限美好的自由王国。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像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音律与节奏创作了音乐艺术。这种来自视、听高级感官而产生的美感对学生来说能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巧妙地运用音节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像,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绕口令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
1、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
节奏,又叫节拍,它是由音节的组合,诗句的停顿决定的。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2、借助器乐创设情景,激发想像力。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观潮》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声,浪潮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
三、深刻认识人物形象,感受精神品质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成功的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深刻认识形象,在细细地揣摩、理解中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之美。如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蔺相如;在海边月夜手执钢叉看瓜刺猹、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的少年闰土;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老班长;舍身炸碉堡、英勇献身的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抗日小英雄雨来……这些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这样的课文能使他们树立无私奉献的美好志向,从而提高他们认识美、体验美、追求美的能力。
四、在想象中拓展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他强调的就是阅读语文中的想象。如果说理解可以再现形象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让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中,狼凶狠狡猾,而小羊则温和善良,在课文结束时作者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狼向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是被吃掉了呢?还是获救了呢?在启发学生想象结尾时,就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善”的倾情,对“恶”的深恶痛绝,有的说:“狼一下子扑了个空,撞死在石头上,”有的说:“正在这时候,猎人赶来救了小羊”……无一不说明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孩子们“善”的一面,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积累,贮存,并加入了丰富的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在教学中,我还从一些图文并茂,美观实用的图画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指出:图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并且要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辅助插图非常多,也就是这些美丽的图画,吸引着小学生,尽情游赏这百花园,它以美的魅力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陶醉,而且还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五、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说”是学生把对美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内部审美机制的加工描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美的表达。而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有文化的传播,更要有审美的熏陶。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朱潜说得更明白:“美育具有三种解放功能。一是情感的解放,二是眼界的解放,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美育就是将人最大限度地从动物中解放出来,升华到一个无限美好的自由王国。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像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音律与节奏创作了音乐艺术。这种来自视、听高级感官而产生的美感对学生来说能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巧妙地运用音节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像,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绕口令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
1、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
节奏,又叫节拍,它是由音节的组合,诗句的停顿决定的。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2、借助器乐创设情景,激发想像力。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观潮》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声,浪潮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
三、深刻认识人物形象,感受精神品质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成功的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深刻认识形象,在细细地揣摩、理解中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之美。如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蔺相如;在海边月夜手执钢叉看瓜刺猹、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的少年闰土;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老班长;舍身炸碉堡、英勇献身的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抗日小英雄雨来……这些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这样的课文能使他们树立无私奉献的美好志向,从而提高他们认识美、体验美、追求美的能力。
四、在想象中拓展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他强调的就是阅读语文中的想象。如果说理解可以再现形象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让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中,狼凶狠狡猾,而小羊则温和善良,在课文结束时作者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狼向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是被吃掉了呢?还是获救了呢?在启发学生想象结尾时,就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善”的倾情,对“恶”的深恶痛绝,有的说:“狼一下子扑了个空,撞死在石头上,”有的说:“正在这时候,猎人赶来救了小羊”……无一不说明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孩子们“善”的一面,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积累,贮存,并加入了丰富的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在教学中,我还从一些图文并茂,美观实用的图画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指出:图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并且要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辅助插图非常多,也就是这些美丽的图画,吸引着小学生,尽情游赏这百花园,它以美的魅力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陶醉,而且还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五、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说”是学生把对美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内部审美机制的加工描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美的表达。而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