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汉语“被”字句和“把”字句的维译

【作者】 买力艳比·玉山

【机构】 新疆伊犁巩留县塔斯托别乡升长小学

【摘要】 “被”字句和“把”字句是在表达上有特殊作用,在结构上有特殊要求有一定特殊性质的某些句子的句型。及其在维语中的对应关系,习得偏误分析。
【关键词】浅析;“被”;“把”字句;维译
【正文】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突破了古汉语中“被”所表示的“覆盖”,“遭受”等动作义,“布”由动词演变为介词,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句式,这种句式着重凸显受事者受动作的影响及结果,具有很强的被动性。通过专项测试以及作业,试卷中收集到的偏误语料,我们发现学生出现的偏误已超越了“转换”的解释范围,引起我们对“被”字句使用的关注。
  一、“被”字句概述
  1.“被”字句的主语是受事,而用“被”字引进施事,或将“被”直接附于动词前以表示被动。例如:
  (1)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
  (2)小李被什么绊了一下。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
  主语+(“被”字短语+动词短语)
  (受事)(含施事)   (动词行为)
  1.2“被”字句有时只出现表示受事的名词短语和表示受事所承受的动作行为的动词短语,而不把行为动作的施事者表示出来。例如:
  (3)他被视为叛徒。
  (4)两个座位都被占去了
  如果句中没有出现施事,可能是不知道施事成分,因而不能引出,或者是虽然知道施事但不必表示出来,因而没有引出。
  引进施事的“被”是介词。没有引进施事的“被”直接附于动词前,这时的“被”是介词的特殊用法(也有认为此“被”不是介词,而是表示被动的助词)。
  1.3“被”有时可以和“叫”,“让”,“给”等词替换。
  例如:
  (5)你让什么给迷住心了?
  (6)我让雨淋感冒了。
  1.4由“被”引出施事(“叫”,“让”,“给”等不包括在内)的“被”字句,动词前面有时间可以加上助词“所”,构成下面的格式:
  主语+(“被”字短语+“所”+动词短语)
  (7)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所战胜。
  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为·······所·······”句式发展而来。“为·······所······”式的被动句现在还有使用的。例如:
  (8)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动词前加上“所”的“被”字句书面语色彩浓厚。
  .“被“字句是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较多的句式。我们认为偏误主语有句式选用不当,谓语使用错误,与其它介词混用,动词前附加成分位置
  不当等几类。
  上述偏误提醒我们正视维吾尔族学生“被“字句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为教学提供,使教师心中有数。
  1、 凸现“被“字句使用语境
  学生由于对“被 ”字句的使用条件认知不全而导致了诸多偏误,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突出“被”字句的使用情境。
  2、 突出汉维语差异,确定重点和难点
  汉语与维吾尔语的差异会导致“被”字句中形容词,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否定副词、能愿动词位置不当等问题出现,需要教师对这些可能套用母语的现象有所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方面的偏误降到最低,并且对已出现的类似偏误及时反馈。
  二、“把”字句及其在维语中的对应关系
  1、“把”字句的概述
  “把”字句是用“把”(或、将)将动词的支配,关涉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字句是施事,受事双方都出现的主动词,但是,“把”字句不遵守主动词的一般格式【主+(动+宾)】,从而其特殊的结构形式。试比较 :
  (1)母亲       把我           拉回来。
  主   +(“把”字短语)+   动词短语
  (施事)   (含受事)        (动词行为)
  (2)你         收拾一下          房间吧!
  主    +    动词         +     宾语
  施事        动作行为           受事
  例(1)主语是施动者,但表示受动者的名词不在动词后面作宾语,而是凭借“把”的作用占据动词前面的位置。“把”加上受事成分,组成“把”字短语,引进行为动作对象,限定动词,充当动词的状语。
  例2是一般主动句,宾语在动词之后。
  从表达功能上来看,“把”字句强调受事成分,并含有动作行为对受事成分有处置意味。所谓有“处置”,是指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对“把”字句介引的对象施加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中。
  2.“把”字句在维语中的对应关系
  2.1“把”字句一般可以和维语及物动词构成的动宾短语谓语句相对应。
  例如:(1)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2.2如果“把”字句的主语是无生命的事物时,在维语中一般要根据其语义可以与及物动词谓语句相对应,也可以与不及物动词相对应。
  例如:(2)雨水把衣服淋得湿漉漉的.
  2.3“把”字句动词后补语在维语的对应关系。
  2.3.1“把”字句动词如果是动补式或动词后带结果补语,维语动词后一般要带助动词。
  例如:(3)他把落叶烧掉了。
  2.3.2如果“把”字句的动词是不及物的,或虽为及物动词却不能支配“把”字后面的名词但这些动词跟后面的补充成分组合的动补短语具有及物能力,可以支配“把”字后面的名词性成分。这类“把”字句要视动补短同“把”后名词的语义关系而译成不同类别的维语句子。
  例如:(4)真把人急死了。
  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实践发现“把”字句是汉语中比较复杂的语法现象,也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因为它和维语语序是一致的,所以在套用过程中最容易出错,继而便导致偏误句的出现。例如:
  (1) 古丽让我把句子分析。
  (2) 他的这些话把我鼓励了。
  在学习“把”字句时,教师会操练学生把一般句转换成“把”字句,这时学生就根据这些实例所包含的部分特点形成关于“把”字句运用的假设。
  不少偏误是在多种思维活动影响下产生的教师对学生易产生偏误的“雷区”做到心中有数。
  1、凸显汉语与母语相关规则的差异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其母语规则有与“把”字句的某些相似性,这句式的加工难度较小,学生也倾向于频繁使用。但是学生对两者的认识有偏差,忽略其中差异。
  2.突出“把”字句使用语境
  任何语言单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在其特定的语境发挥其特定的功能。只有在学生巩固了“把”字句的形式和受事标记,才能出现“把”字句,最终达到对“把”字句的全面认识。
  “被”的本义是名词“被子”,后来发展成为普通动词“覆盖”,到了汉代时又引申出新的动词用法“遭, 受”,而后在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一个单纯引入施事的介词。现代汉语中“被”已经虚化为一个句法标记,但它的表示不如意用法却和其他动词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被”字句往往不如“把”字句受重视,究其原因,就在于认为“被”字句与主动宾句,“把”字句可相互转换。
  总之,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减少“把”字句的错误,我们可用以下规则:动宾结构的短语是否能变成受事主语句,如果可以变成受事主语句则可在句首加“把”构成’“把”字句,反之,不能构成受事主语句则不能变成“把”字句。
  例如:
  动宾结构短语    受事主语     “把”字句
  擦黑板        黑板擦了        把黑板擦了
  吃国家         国家吃了(╳)       把国家吃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列举若干偏误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语句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么改,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使他们悟出“被”字句和“把”字句的正确用法,随着练习的增多,熟练程度的提高,学生对这些规则的使用将逐步达到内隐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玉萍    汉维语法对比    新疆人民出版社 第四章汉维语单句对比    (1999年)
  [2]李遐     语言与翻译(汉文)     2006年第3期
  [3]王英     语言与翻译(汉文)     2003年第1期
  [4]李遐      语言与翻译(汉文)     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