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民族文化校本教研的国宝——彝族撒尼人的民间长篇叙事诗《阿诗玛

【作者】 杨大恒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

【摘要】 《阿诗玛》是我国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风物传说,被彝族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已被列为世界优秀长篇叙事诗,是世界风物传说的绝唱。2006年,阿诗玛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诗玛》不愧是民族文化校本教研的国宝,笔者认为,应该让《阿诗玛》走进民族中学的语文课堂,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阿诗玛;民间叙事长诗;风物传说;校本教研
【正文】
  “阿着底哟是个好地方,高高的青松树长满了山冈,长湖的湖水哟又清又凉,青青的翠竹秀又长。撒尼人哟勤劳而坚强,高山上放牛又放羊,湖边踩麻哟田地里插秧忙,响亮的歌声传四方。”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插曲,优美动听,让人荡气回肠。电影的故事是取材于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长篇叙事诗《阿诗玛》,《阿诗玛》是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风物传说。风物传说是指关于某一地区山川、风物等的解释性传说,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自然物的来历、特征以及命名原因等,给以说明解释,它经常把风物介绍、故事和说明解释三种成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来充分彰显人民群众自己的生活理想。《阿诗玛》经典风物传说讲的是:聪明、善良、美丽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阿支软硬兼施的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回归大自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展现了自由终将代替禁锢的人类理想,生动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石林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离昆明市120千米。景区内石峰林立,相聚错落,姿态万千,故名“石林”,以“天下第一奇观”享誉海内外。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瀑布、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七个风景片区组成,共有石林面积400平方千米,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体的、世界罕见的风景名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我们置身于这雄浑秀丽的石林景物中,感慨万千,无法言状。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曾说:“看了石林,别的等于零。”而戎马一生的贺龙元帅,从未被征服过,但却被石林“征服”了。他来到石林壮游之后,坐在石林的草地上风趣地说:“我再也不走了!”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兴中曾在石林留影并高声吟唱:“石花连石幔,塔林开石莲。神工磨鬼斧,雄起数万剑。为寻阿诗玛,阿黑把魂牵。我愿永作鱼,游于石林间。”这里的石林有大小石林之分。大石林在石林风景区的中部,是石林的主景区,范围最大,胜景最多。这里“林”密峰高,景观奇奥,气象万千。大石林呈现的是彝族撒尼人阿黑的雄健刚勇,与大石林相连的小石林中,有一石峰,矗立于一泓碧水的金鱼池畔,峰顶呈淡红色,宛如一位头戴红花帕、身背竹篓的苗条修长的少女,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倒影深潭,更显得婀娜多姿,神采不凡。彝族撒尼人把它当做风物传说中的“阿诗玛”的化身,故以“阿诗玛”为名。小石林呈现的则是阿诗玛的清新娟秀。在彝族语言中,“阿诗玛”是姑娘的意思,是美丽善良、吉祥如意的意思,是像金子那样闪光,坚贞不屈的女孩子的意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抒一方情,一方水土说一方事。总之,一个传说守护一方净土。看着这些形态逼真的奇峰怪石,回想着这个奇妙美丽的民间传说,会使你浮想联翩,更加喜欢这里的好山好水。为此,在民族中学担任语文教学的我,带着好奇来到了石林,来到了阿诗玛的故乡,并细心领悟阿诗玛故事的精妙,品味阿诗玛故事的神奇。我收集了许多《阿诗玛》的资料。《阿诗玛》是云南彝族撒尼人口头流传的民间长篇叙事诗,被彝族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风物传说已经成为彝族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云南石林地区广为传唱。这部长诗由黄铁、杨智勇、刘绮、公刘整理,1954年首发于《云南日报》上。《阿诗玛》自从译成汉文出版后,影响很大,又被译成英、日、德等多种文字,已被列入世界优秀长篇叙事诗,《阿诗玛》是世界优秀风物传说的经典和绝唱。2006年,阿诗玛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因此,我认为,《阿诗玛》应该是民族文化校本教研的国宝,《阿诗玛》应该走进民族文化校本教研的课堂。在民族文化校本教研《阿诗玛》中,我的教研设计具体如下:
  第一,走进文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⑤第三单元第十课,有一篇钱钟书的文章《谈中国诗》,里面有一段这样的话:“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钱钟书的观点是不对的,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现在的文学研究表明:中国有史诗,有质与量堪称惊人的史诗。如《查姆》就是一部彝族史诗,它是彝族人民唱天地、日月、人类、种子、风雨、数目等起源的长篇史诗。同样,《阿诗玛》也是一部彝族史诗,只不过它是从风物的角度去诠释,去拓展彝族生活与性格。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诗玛》,全诗长达1500多行,讲叙角度是从兄妹方面,讲述的是阿诗玛与阿黑兄妹俩反对不合理婚姻的故事。
  全诗分为十三部分:一、应该怎样唱呀;二、在阿着底地方;三、天空闪出一朵花;四、成长;五、说媒;六、抢亲;七、盼望;八、哥哥阿黑回来了;九、马铃响来玉鸟叫;十、比赛;十一、打虎;十二、射箭;十三、回声。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在一个叫阿着底的地方,有两户人家,一户是阿诗玛和阿黑兄妹的格路日明家,这一家清贫而善良,“格路日明家,花开蜂蜜来,蜜蜂嗡嗡叫,忙着把蜜采。院子里的松树直挺挺,生下儿子像青松,场子里的桂花放清香,生下姑娘像花一样。”另一户是财主热布巴拉家,“阿着底的下面,住着热布巴拉家,这家人没有良心,蚂蚁都不敢进他的门。热布巴拉家,有势有钱财,就是花开蜂不来,就是有蜜蜂不采。场子里的树长得格叉叉,生下个儿子长不大,他叫阿支,阿支就是他,他像猴子,猴子更像他。”
  阿诗玛美丽、善良、勤劳和灵巧,她绣的花“鲜艳赛山茶”;她赶的羊群“白得像秋天的浮云”;她是“千朵山茶中最美的一朵,千万个撒尼姑娘中最好的一个”。她迷住了许多撒尼小伙子,他们“没事每天找她三遍,有事每天找她九遍。”财主热布巴拉也看上阿诗玛的美貌和聪明,企图让阿诗玛与他的儿子阿支成婚,却遭到阿诗玛的拒绝:“热布巴拉家,不是好人家,栽花引蜜蜂,蜜蜂不理他。不管他家多有钱,休想迷住我的心,不管我家怎样穷,都不嫁给有钱人!清水不愿和浑水在一起,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绵羊不愿和豺狼作伙伴,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
  阿诗玛认为“山上的千年松,长得直挺挺,大树不转弯,好比穷人心。穷人知道穷人的苦,穷人爱听穷人的话,穷人喜欢的是一样,受冻受饿我不怕!”“不嫁就是不嫁,九十九个不嫁,有本事来娶!有本事来拉!”阿诗玛有自己鲜明的爱情观,她说:“两股水到头要淌在一起,青松和嗑松从不分离。春夏来播种,秋冬来收获,会盘田的人我才中意。跳起舞来笑脸开,笛子一吹白鸟来,这样的人我喜欢,这样的人我疼爱。”
  “人马像黑云,地上腾黄尘,热布巴拉家,厚脸来抢亲。没有主人的客,热布巴拉家也做了;没有媳妇的喜酒,热布巴拉家也喝了。”热布巴拉为儿子提亲的事遭到拒绝后,就依仗自己的权势,趁阿诗玛哥哥阿黑远在外地放羊之机,强行抢走了阿诗玛。“好囡阿诗玛,忍着眼泪劝爹妈:‘大雪压青松,不能压一辈子,太阳一出雪就化;大霜压嗑松,不能压一辈子,太阳一来霜就化。热布巴拉家势力大,不能一辈子压住阿诗玛。’”阿黑知道自己的妹妹被抢后,赶来营救,“背起了弓和箭,跳上了黄骡马,玲子敲在马脸上,阿黑飞赶阿诗玛。”“玉鸟天上叫,太阳当空照,阿黑满身大汗,急追猛赶好心焦。一口气跑了两座山,两口气跑了五座山,马嘶震动山林,四蹄如飞不沾尘。”“玉鸟天上叫,太阳当空照,阿黑满身大汗,急追猛赶好心焦。两天路程一天追,只见树林往后飞,五天路程两天赶,只见山坡朝后退。”“别人不敢走的地方阿黑敢走,别人不敢过的山涧阿黑敢过。马铃响来玉鸟叫,阿黑来到了热布巴拉家。”“阿支关起大铁门拦住阿黑不准进。‘小米做成细米饼,我们比赛说细话。谷子做成白米花,我们比赛讲白话。唱得赢,就准你进,唱不赢,就不开门。”阿黑果断回答:“大路十三条,小路十三条,大道随你走,小路也随你挑。我做事不亏理,定能唱得赢;你做事理不正,关不住这道门。”阿黑他与热布巴拉的阿支进行了对歌、砍树、接树、撒秋和拾米等各种各样的较量,都取得了胜利。热布巴拉不甘失败,又放出老虎来伤人,被阿黑用箭射死。热布巴拉家仍不放人,“阿黑要见阿诗玛,要带妹妹转回家,阿黑备马出大门,回头还不见阿诗玛。热布巴拉变了卦,还是不放阿诗玛,大门紧紧闭,内外不通话。阿黑回头射一箭,一箭射在大门上,吓坏热布巴拉家,全家拔箭拔不下。”热布巴拉不得不央求阿诗玛:“阿诗玛呀阿诗玛,你家的金箭你能拔,拔下箭来你回家”。待阿诗玛将箭拔出后,他又想要耍赖,随着神箭第三次射出,一箭钉在热布巴拉家的堂屋的供桌上:“整个院子都震动,热布巴拉着了慌。全家来拔箭,箭像生了根,五条牛来拖,也不见动半分。所有的办法都用尽,一箭更比一箭深,还是请求阿诗玛,求他快把金箭拔。‘阿诗玛呀阿诗玛,求你快把金箭拔,我认输来你家赢,一定让你转回家。’”“哥哥射的箭,妹妹拔得下,好人轻轻拿,坏人休想拔。阿诗玛喊着哥哥的名字,拔箭就像摘下一朵花,热布巴拉把大门打开,阿诗玛就见到了哥哥。”“热布巴拉家心不甘,商量办法来暗算,眼看阿黑兄妹就回家,回了家就更没办法。忽然想起十二崖子脚,阿黑兄妹一定要走过,央告崖神想办法,一定要留住阿诗玛。十二崖子脚,本来就有条小河,崖神发大水,要把小河变大河。”就在阿诗玛与阿黑回家的路上,热布巴拉故意纵容崖神放洪水来淹没阿诗玛兄妹。“满天起黑云,雷声震天裂,疾风催骤雨,大雨望下倾。走到十二崖子脚,洪水滚滚来,小河变大河兄妹二人不能过。”面对这滚滚洪水,兄妹二人毫不畏惧:“兄妹二人啊,不管大河还是小河,不管水浅还是水深,都要一起过。”但随着阿黑神箭的沉落,阿诗玛也被淹没了:“洪水滚滚来,河上起大波,可爱的阿诗玛,卷进了大漩涡。”
  阿诗玛首先变成了山谷里的回声:“日灭我不灭,云散我不歇,我的灵魂永不散,我的声音永不灭。吹着清脆的笛子,弹着悦耳的三弦,你们来叫我,我就应声回答。从此以后,阿诗玛变成了回声,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应。”这回声在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居住地区的重山峻岭中永远回荡着,彝族撒尼人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可爱的姑娘:“天生老石崖,石崖天样大,天空放红光,石崖映彩霞。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好姑娘,她是天空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阿诗玛最后化作成了一座石峰,耸立在小石林的金鱼池畔,永远和她的亲人相伴。
  《阿诗玛》风物传说有两种,一种是兄妹说,阿黑是阿诗玛的哥哥,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次印刷的《阿诗玛》。二种是爱情说,阿黑是阿诗玛的恋人,如本文开头所述。由彝族演员杨丽坤主演的电影《阿诗玛》,就是依据爱情说,整部电影充满了神话色彩,堪称艺术经典。
  总之,民间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生动塑造阿诗玛和阿黑的形象,具有民族的美学的深刻典型意蕴和内涵。他俩成了彝族撒尼人小伙子和姑娘的楷模,也成了撒尼人性格品格修养的典范。经过历史的积淀,伟大的彝族撒尼人拥有了璀璨的《阿诗玛》风物传说,创作了内容与艺术得到完美统一的民间长篇叙事诗,是名副其实的国宝。《阿诗玛》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它在我国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地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愧是我国优秀的民间长篇叙事诗。
  第二,走进电影。我一直喜欢《阿诗玛》风物传说,在民族文化校本教研中,我与学生一起走进电影,去研究一个爱歌爱舞的彝族撒尼人,他们能歌善舞,热爱体育,热爱摔跤,热情奔放,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去研究风物传说的魅力,去研究一位艺术家精湛的演技和艺术生涯。电影《阿诗玛》和民间长篇叙事诗《阿诗玛》所述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但在诗歌中,阿黑是阿诗玛的哥哥,而在电影中,编剧把阿黑改编成是阿诗玛的恋人、心上人,整部电影采用浪漫的具有神话色彩的诗味手法,以奇写实,以奇写真,增强了电影的传奇色彩,更增强了电影的艺术魅力。电影《阿诗玛》主演是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杨丽坤,她是美丽的化身。1942年4月27日,杨丽坤出身于云南普洱县磨黑镇的一个彝族家庭,排行第九,家人称她九坤、九妹、坤妹。她的父亲和和哥姐都爱好音乐,能弹会唱,从小培养了她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加上有一位叫段师傅的邻居经常教她唱歌跳舞,艺术的甘甜浸透了她童年的心灵。1952年,杨丽坤10岁时,来到昆明的二姐身边生活、学习。同年,杨丽坤进入昆明新村小学学习。她酷爱读书,几乎所有零用钱都用来买书。1954年,杨丽坤12岁,和二姐去看演出,被云南省歌舞团的胡宗林团长发现,看中了她朴实美丽的身姿和对艺术的灵性,认为她是棵好苗子。杨丽坤进入省歌舞团当学员,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1956年,杨丽坤在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时常担任大型舞蹈的领舞。1959年4月1日,《五朵金花》的导演王家乙到省歌舞团挑演员,一眼就看中了杨丽坤。杨丽坤一次主演《五朵金花》,便迷倒了亿万观众。《五朵金花》上映当年引起了巨大轰动,先后在46个国家争相放映,受到观众的高度赞誉。1960年在埃及开罗举行的“亚非国际电影节”上,杨丽坤获得了“最佳女演员银鹰奖”,成为世界电影界一个光彩夺目的明星,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请杨丽坤前往埃及领取大奖。1964年,杨丽坤又主演了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刘琼导演的电影《阿诗玛》。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杨丽坤在影片中又成功地塑造了云南又一个美丽的天使形象。电影的故事就是取材于流传在云南的彝族撒尼人的传说——阿诗玛的爱情传说,而这个传说的起源则是云南的著名景点路南石林中的一个石像,这个石像就叫做“阿诗玛”。电影《阿诗玛》展示云南美丽、富饶、神奇风光的同时,杨丽坤把勤劳智慧、追求幸福、不畏强暴、能歌善舞、聪颖美丽、热爱生活的阿诗玛演活了,她让全世界看到了这片红土地上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韵。电影中杨丽坤所扮演的阿诗玛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几乎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阿诗玛位于地势平坦且有空旷草坪的小石林,每天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留影,她是在一排被称为“石屏风”的石峰前,是在一泓湖水碧波粼粼的湖畔边,人们赞叹,瞧,那頎长高挑的身段、风姿绰约的动人体态,还有那包头衫,身后的背篓,多么像一位彝族撒尼少女啊!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彝族撒尼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依据阿诗玛石峰,吟唱出了动人心弦的风物传说。10年文革浩劫,《阿诗玛》这部影片给杨丽坤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一夜之间被打成了“黑五类”,这部影片被康生宣布为“宣扬爱情至上”的“毒草”遭到批判,杨丽坤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身心受尽摧残,夺取了她短暂而又璀璨的艺术生命,后来一直病魔缠身,“文革”结束以后,杨丽坤被平反,她的工作关系由云南省歌舞团调往上海电影制片厂。但是,在以后的二十多年,她没能走出那个噩梦,也没能再演电影。2000年7月21日18时30分杨丽坤在上海家中平静病逝,从此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58岁。杨丽坤只演过《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两部电影,却在中国亿万观众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杨丽坤的墓碑,上海一座,昆明一座。她的骨灰,上海一半,昆明一半。电影《阿诗玛》又于1982年荣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电影《阿诗玛》的主要剧情为:在彝族撒尼人的传统节目上,阿黑射箭、摔跤都战胜了财主热布巴拉家的儿子阿支,夺得了彩绸,与阿诗玛互订终身。阿支早就看中阿诗玛,趁阿黑不在抢走了阿诗玛。阿支对歌、比武都敌不过阿黑,只得放了阿诗玛。就在他们高兴而归时,阿支搬开了锁住洪水的兽头。汹涌澎湃的洪水淹没了他们,待阿黑挣扎起来后,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电影《阿诗玛》的语言纯净清新,自然平时,亲切动人,耐人寻味。电影中的歌词恰似天籁的音乐美,运用大量新颖的比兴手法,诗意盎然,具有艺术感染力。例如阿黑将阿诗玛救出来以后,两人边唱着歌边走在回家的路上。电影中插曲是男女声对唱、重唱的《马铃响来玉鸟唱》,由葛炎、刘琼作词,罗宗贤、葛炎作曲,曲调是愉快地、幸福地。(齐唱)马铃儿响来哟玉鸟儿唱,(女唱)我跟阿黑哥回家乡。(男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齐唱)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不忧伤哎喽哎喽不忧伤。(齐唱)蜜蜂儿不落刺蓬棵,蜜蜂落在哟鲜花上。笛子吹来哟口呀口弦响,(女唱)我织布来你放羊,我织布来哎喽哎喽你放羊。(男唱)你织布来我放羊,你织布来哎喽哎喽我放羊。(女唱)哥哥哟像顶帽子,(男唱)盖在哟妹妹头上,(女唱)妹妹哟像朵菌子,(男唱)生在哟哥哥的大树旁。(齐唱)马铃儿响来哟玉鸟儿唱,(女唱)我跟阿黑哥回家乡,(男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齐唱)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从此我们不忧伤,不忧伤哎喽哎喽不忧伤。歌词里唱到的“马铃儿”“玉鸟儿”“蜜蜂”“刺蓬棵”“鲜花”“织布”“放羊”等等都是作词者通过细致观察、反复锤炼,从生活的源泉中提炼出来朴实、简洁和健康的诗意语言,都是从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事物选取的,引类譬喻,借物阐理,抒情浓郁,沁人心脾。歌词还大量运用了象征、比拟、对比、排比、陪衬和反复等修辞技巧,尤其运用了回环手法,使歌曲和谐灵动,朴实、明朗而欢畅,具有旋律美,可谓一唱三叹,美不胜收。我认为,电影《阿诗玛》插曲是我们民族中学基础教育值得研究的课题。
  总之,杨丽坤不愧是彝族同胞中的佼佼者,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艺工作者,不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电影《阿诗玛》的情节并不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可它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和文化国宝,值得传承和发扬。
  第三,走进舞剧。我们民族中学的师生不仅共同研讨赏析了《阿诗玛》的文本和电影,而且还共同研讨赏析了云南省歌舞团演出的民族舞剧《阿诗玛》,拓展了民族中学学生的视野。舞剧由郭丽娟、钱东风主演。这也是一部根据彝族撒尼人民间长篇叙事诗《阿诗玛》改编的民族舞剧。舞剧的情节是:雄伟绮丽的云南石林,哺育着世世代代的彝族撒尼人,有位名叫阿诗玛的好姑娘萃聚了大自然的千百宠爱,出落得美丽、善良、淳朴、勤劳,她是大自然的造化。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和头人的儿子阿支都爱上了阿诗玛。在火把节之夜两人争着向她倾诉衷肠。阿黑机智地抢到了阿诗玛亲手绣的花包,两人一见钟情,沉浸在火一样的恋情中。阿支非常恼怒,依仗万贯家产对阿诗玛进行利诱,又请来毕摩装神弄鬼威逼阿诗玛,最终抢走了她。阿支亮出全部家财和金银哀求阿诗玛回心转意,阿诗玛不为金钱所动,心中只想着阿黑来解救她。在远方牧羊的阿黑听到凶信,奋力赶来救出阿诗玛。正当两人欢欣相聚时,恼羞成怒的阿支引来洪水,将这对恋人葬于水底。阿诗玛的灵魂又回到了石林,化成一尊坚贞美丽的石像,永远留在人间。
  这部舞剧一经上演便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好评,它用精美的舞剧结构和诗化般的舞蹈语言探索了民族舞剧的创新之路,打破了我国舞剧受西方芭蕾舞剧影响而形成的模式。舞剧根据阿诗玛从出生到恋爱再到死亡的情感经历,产生了《阿诗玛》舞剧所特有的无场次、色块形的框架结构,剧中黑、绿、红、灰、金、蓝、白七个色彩分别铺设了阿诗玛的诞生、成长、爱情、愁云、笼中鸟、恶浪、回归的情节主线。舞剧中的七个大色块组舞既是独立的舞段,又是围绕着剧情发展的有机整体。每一组颜色的出现都和剧情的发展产生着有机的必然内在联系。这种无场次的色块结构使舞剧呈现出诗一样的意境,阔远深邃,梦幻神奇,想象瑰丽,让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审美与思维方式形成的,打破时空,摆脱叙述,重在情感流向的新型舞剧结构,这种结构新颖科学合理。诗化的舞蹈更是独具风味,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例如用民族舞律中的手臂和手指的舞蹈精巧地塑造了阿诗玛美丽动人形象。用阿黑挥赶羊鞭,腾跃抢包和拉开神弓的舞步表现他勇敢勤劳的性格,而阿支炫耀他钱财的动作永远是以扭摆的动律展现,丰富多彩的彝族民间舞蹈在这部舞剧得到了充分彰显,这些诗化的舞蹈语言又分别放置在舞剧结构的七大色块中,巧妙灵活地为剧情服务,使舞蹈更加爽朗欢快,使舞剧更具形象化特征和视觉美感。有人高度评价这部舞剧,认为其特点是:第一,立意新。舞剧摒弃了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或展现悲壮的爱情故事为目的的创作思想,而是另辟蹊径,寻找到一条贯穿全剧的线索——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即阿诗玛从石林中走来,大自然赋予了她的美丽,赋予了她的生命,最后她又带着美好的情感回归到石林中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主题,让观众咀嚼,无穷回味。第二,手法新。该剧摒弃了传统舞剧事件的发生、发展、冲突、高潮、结局的系列时间线索,而是采取了无场次的色块结构,让观众赏心悦目。云南是歌舞之乡,民族舞蹈更是灵动靓丽。民族舞剧《阿诗玛》大力利用群舞来造景彰显,独舞与群舞互相映衬,变化万千,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红色舞段中那振动人心的大三弦音乐烘托出阿诗玛与阿黑升腾的爱情火焰,又在蓝色舞段中,演员们各种流动的状态与民族服饰——即用裙裤相配合,造成洪水肆虐的场面,又以男子群舞营造的“惊涛骇浪”意向,烘托出强烈的悲剧色彩,这些编排增强了民族舞剧《阿诗玛》的观赏性与艺术性。
  民族舞剧《阿诗玛》在1992年全国舞剧观摩会上,荣获1992年全国舞剧观摩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编导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灯光设计奖、优秀服饰设计奖共六项单项奖,在1994年“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阿诗玛》荣获经典作品金像奖,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综上所述,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是我们民族文化校本教研的国宝。在民族中学的校本教学中,我们师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电影和走进舞剧,去欣赏研讨《阿诗玛》,受益颇丰,更增添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让乡愁唇齿生香,让乡愁被幸福点赞。我们师生欣赏研究《阿诗玛》后,一致认为,要让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长篇叙事诗《阿诗玛》走进民族中学的语文课堂,民族的永远是世界的,它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骨气与底气。我们民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一座艺术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保护、继承和弘扬。最后我们民族中学师生共同用李俊英的抒情诗作为鉴赏研究《阿诗玛》的结束语:
  你曾是金子一样闪光的姑娘呀!
  放牧于青青山林间,洗麻于闪闪湖水畔,
  曼妙的舞姿,点燃了多少人眼中的火把;
  玉米酒一样的歌声,沉醉了山村的夜晚。
  诗般纯美的姑娘啊,用阳光的丝线,
  一针一针编织着爱的梦想。
  那时节美伊花正在盛开,
  那时节映山红羞涩着脸。
  清水怎能和浑水同流合污,
  善良不愿与邪恶作伴:
  穷人再穷,也不会低下自己高贵的灵魂!
  阿诗玛呀,当爱情遭遇强权压迫时,
  你选择了坚贞不屈,
  选择了奋力抗争!
  洪水肆虐而至,
  极善极美又一次被邪恶吞噬。
  金子一样发光的姑娘,
  最终化身为悲伤的石头。
  然而无怨,然而无悔。
  月光,篝火,树叶歌,大三弦,
  它们都已渐渐远去。无人倾听的时候,
  你是否也学会了自言自语?
  若非如此,
  幽幽石林中为何总能听到你的回声?
  听!一声声一声声,荡气回肠。
  在你的诉说里,爱情永不谢幕。
  在你的传奇里,爱情与山河同在,
  与日月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