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作者】 周继权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哲觉镇米乐小学
【正文】 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新标准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组织活动展示,感受课外阅读乐趣
因为喜欢阅读,学生才会去阅读;因为喜欢阅读,学生才会觉得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除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1.结合听说,读读写写。
把自己阅读过的、喜欢的文章读给老师和同学听,是很多学生非常乐意的,特别是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如果让学生能较完整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展示取得更好的效果,办个读书沙龙是个好办法。在阅读课时间,让学生上台读故事、读诗歌、读科普小文章等,要求上台的小读者能把材料读顺,读时声音响亮,如果有感情那就更好了。读完后,台下同学分三星级评价,一星表示听懂了,二星表示读得好,三星表示读得非常好。也可以现场评论,或者对刚才阅读的文章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读读听听、问问说说的互动过程中锻炼胆量、提高朗读表达能力,共同感受阅读的快乐,分享阅读的乐趣,分享阅读的成果。
2.表演再现,读读演演。
在中段的语文课堂中,表演仍是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学习了课文,孩子两个一伙、三个一群地表演课文中的故事,乐此不疲。如学习了《寓言二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后,让学生表演,学生认真地再读课文,编排台词,也为了让看的同学能更好地参与,还安排有旁白,演出后还要评选优秀表演奖。借这个高潮,老师还提议可以把课外阅读的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编排成节目进行表演。表演时,有的组还安排了有奖竞答——猜猜是什么故事。孩子们在演戏、看戏、评戏中,充分展示了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也使阅读享受得到了延伸。
3.游戏引路,读读玩玩。
(1)对诗比赛:如何促使学生多读多记多背?对诗是既有竞争性又不乏乐趣的一项活动。对诗可以是师生互对、生生互对(一生对全班、一生对一生、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等)。内容可以是对诗句,比如上句对下句、上半首对下半首;可以是对作者、对出处,或者是背出诗句对出作者;可以对主题,比如以“春天”为主题,背出有关春天的诗句,以“水”为主题,背出和水有关的诗句,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学着对成语、歇后语、优秀的诗文等。
(2)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老师或同学出一个词,后面的同学以最后的字为头,说出一个词,以此类推,一个接一个,接不上的同学请人帮忙,直到全组同学接不上为止。全班同学人人参与,而词语积累较丰富的同学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帮助组内的其他同学,一起为小组争分,学生兴致很高。同样,也可以成语接龙,可提高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只有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了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生才会自觉投身于课外阅读,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二、结合课堂教学,开展课外阅读指导
1.补充材料课堂学,激发阅读兴趣。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比较贴近儿童生活,适合小学生阅读。当学生在语文课上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时,便可推荐书目,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2.阅读课辅导学,学习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辅导课的开设,教师能将课内与课外更好地结合。课外阅读辅导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和学生一起阅读中,可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或一个故事,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比如浏览法、精读法、摘注法等,让学生在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下,大量阅读报刊、书籍,开拓视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读物介绍常常有,推荐书目。
我曾在班级中作过调查,了解到孩子最爱读的课外读物依次是幽默故事、童话、侦探故事、科幻故事和儿童小说。平时,我每周会安排十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看的书或故事,让学生带上书,向同学们展示,告诉大家书名,简要说说书中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有了这样的展示,激发了介绍者的阅读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对其他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孩子爱模仿,当他看见或听到班里同学的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时,往往也会想亲自看一看、读一读,这也为孩子今后的课外阅读激起了更高的兴趣。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组织活动展示,感受课外阅读乐趣
因为喜欢阅读,学生才会去阅读;因为喜欢阅读,学生才会觉得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除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1.结合听说,读读写写。
把自己阅读过的、喜欢的文章读给老师和同学听,是很多学生非常乐意的,特别是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如果让学生能较完整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展示取得更好的效果,办个读书沙龙是个好办法。在阅读课时间,让学生上台读故事、读诗歌、读科普小文章等,要求上台的小读者能把材料读顺,读时声音响亮,如果有感情那就更好了。读完后,台下同学分三星级评价,一星表示听懂了,二星表示读得好,三星表示读得非常好。也可以现场评论,或者对刚才阅读的文章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读读听听、问问说说的互动过程中锻炼胆量、提高朗读表达能力,共同感受阅读的快乐,分享阅读的乐趣,分享阅读的成果。
2.表演再现,读读演演。
在中段的语文课堂中,表演仍是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学习了课文,孩子两个一伙、三个一群地表演课文中的故事,乐此不疲。如学习了《寓言二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后,让学生表演,学生认真地再读课文,编排台词,也为了让看的同学能更好地参与,还安排有旁白,演出后还要评选优秀表演奖。借这个高潮,老师还提议可以把课外阅读的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编排成节目进行表演。表演时,有的组还安排了有奖竞答——猜猜是什么故事。孩子们在演戏、看戏、评戏中,充分展示了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也使阅读享受得到了延伸。
3.游戏引路,读读玩玩。
(1)对诗比赛:如何促使学生多读多记多背?对诗是既有竞争性又不乏乐趣的一项活动。对诗可以是师生互对、生生互对(一生对全班、一生对一生、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等)。内容可以是对诗句,比如上句对下句、上半首对下半首;可以是对作者、对出处,或者是背出诗句对出作者;可以对主题,比如以“春天”为主题,背出有关春天的诗句,以“水”为主题,背出和水有关的诗句,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学着对成语、歇后语、优秀的诗文等。
(2)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老师或同学出一个词,后面的同学以最后的字为头,说出一个词,以此类推,一个接一个,接不上的同学请人帮忙,直到全组同学接不上为止。全班同学人人参与,而词语积累较丰富的同学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帮助组内的其他同学,一起为小组争分,学生兴致很高。同样,也可以成语接龙,可提高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只有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了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生才会自觉投身于课外阅读,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二、结合课堂教学,开展课外阅读指导
1.补充材料课堂学,激发阅读兴趣。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比较贴近儿童生活,适合小学生阅读。当学生在语文课上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时,便可推荐书目,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2.阅读课辅导学,学习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辅导课的开设,教师能将课内与课外更好地结合。课外阅读辅导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和学生一起阅读中,可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或一个故事,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比如浏览法、精读法、摘注法等,让学生在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下,大量阅读报刊、书籍,开拓视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读物介绍常常有,推荐书目。
我曾在班级中作过调查,了解到孩子最爱读的课外读物依次是幽默故事、童话、侦探故事、科幻故事和儿童小说。平时,我每周会安排十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看的书或故事,让学生带上书,向同学们展示,告诉大家书名,简要说说书中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有了这样的展示,激发了介绍者的阅读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对其他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孩子爱模仿,当他看见或听到班里同学的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时,往往也会想亲自看一看、读一读,这也为孩子今后的课外阅读激起了更高的兴趣。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