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音乐的素质教育功能

【作者】 田 旭

【机构】 四川省沐川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音乐,能够表达人的心情,可以陶冶人的情感。人天性有用音乐来倾诉自己的心声。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心灵健康成长、智能启迪开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想象;思维;逻辑;发辞 艺术;素质;冶情;力量;教育
【正文】

  音乐,能够表达人的心情,可以陶冶人的情感。人天性有用音乐来倾诉自己的心声。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在一切其他乐器里,只有一个与灵魂的情感漠不相关的在性质上相差很远的物体在震动,但是,在人的歌声里,灵魂却通过自己的肉体而发出声响来。”中国古代也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都说明音乐对于表达人的感情的无比优越性。所以,人们无论有什么感受、愿望和情思总要诉之于歌唱,以求得心灵的安慰或引起他人的同情或共感。劳动号子,可以减轻疲劳,船工号子,可以激起力量。所谓“出门三步便唱歌,不唱心里不快活,”像这样表现歌唱与人生密切关系的民歌是很多的,它们都说明了音乐的魅力。初生的婴儿,在摇篮里听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催眠歌进入梦乡;孩提时,跟随着奶奶在“一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歌声中学数数;小学里,唱着“歌唱二小放牛郎,”激发起自己的爱憎分明的感情;遇到困难的时候,歌声给我们最大的力量,引导我们奔向前方。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心灵健康成长、智能启迪开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为,音乐对于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功能。
  音乐能激智。我们知道,智力是人类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它包括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音乐用极富有想像力的旋律进行,优秀的和声识体、诱人深入的复调等表现形式,使欣赏者的思维随着音乐一起奔放。在音乐声波的刺激下的思维活动是愉快、敏捷、活跃的,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出自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音乐能发辞。好的歌曲配上好的歌词,才能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音乐与文字在早些世代是浑在一体的,仔细阅读一些诗句,便会发现,一篇好的歌词往往是一首让人爱不释手的好诗。学生在学唱歌的时候,无形中要涉及到许多词汇。艺术性的语言,对学生如何使用语言艺术化,有很大的帮助。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唱歌时,要求学生吐词清楚,节拍得当,对学生的发音识字有很大作用。曲调中有强弱快慢的变化,能使学生对语言的重音、节奏、句子的结构等加强理解,不仅有利于学习本国语言,还有利于学习外国语言。语言的节奏,有助于直接协调大脑支使行为的节拍。现实生活中,手脚协调,做事有程序,逻辑层次分明的学生,一般对音乐的理解都比较好,歌也唱得比较好,音乐可以使耳朵变得敏锐,帮助注意力和倾听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冶情。艺术作为人类的情感表达形式,音乐最具代表性。首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早在1917年就提出过“美育救国”的主张,他说“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成仁’的勇气,这完全不是由于知识的力量,儿时由于情感的陶冶;不是源于智育,而是源于美育。”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高尚的灵魂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中变得坚强,激发人们追求光明的不懈的热情。如《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同志,面对反动派的屠刀,高歌“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为了党,洒尽鲜血心欢畅。”红岩烈士,在就义之前,高歌《正义歌》。所有这些,证明了音乐的力量。
  音乐能育德。“寓教于乐”,任何思想品德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灌输和挤压,是依靠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激起的强烈共鸣,潜移默化地产生教育作用,使学生形成以美好、崇高的境界作为追求向往的目标,形成道德意识及行为规范,爱憎分明,认识美与丑,全面健康地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