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作者】 刘海英

【机构】 四川省凉山民族师范学校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数学必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要让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生活之中,让活动内容生活化,让活动目标生活化,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相关的操作材料,让活动形式生活化。让幼儿轻松、愉快、自然地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育;生活化;策略
【正文】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借助具体的事物,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培养幼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就自身教学实践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做了一些探索:
  一、 生活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生活为幼儿提供了获取大量数学经验的机会
  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运用是幼儿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经验,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这便为幼儿提供了获取大量数学经验的机会。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能提供给我们诸多的数学信息。孩子们在幼儿园里能发现各种数学信息,如:几扇窗户,几张桌子,几个小朋友,还可获得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上下、前后、左右等形体及空间方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有关时间与事件顺序的关系,如:几点起床、吃饭、上幼儿园、放学、睡觉等,以及做操时如何按高矮排队等。这些数学信息或分散或隐蔽,但都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孩子去关注、去体验。在购物的时候,就要涉及商品的多少、大小、价格以及钱币使用和数量相关的问题,有的家长可能会有意识的要求幼儿按一定数量取商品,观察商品的价格,让幼儿有机会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家长可能没有意识让幼儿这样做,幼儿是自然地从家长数数、比较价格、付钱、找零等过程中得到耳濡目染。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才能使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
  (二)生活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并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其实是围绕某个真实的问题而展开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运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如:怎样把10粒糖果平均分成两份这个问题,应先解决10怎样分成相等的若干个数,然后再把糖果按相应的数量进行分配。数学学习不仅能让幼儿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幼儿获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生活让幼儿主动、自信、充满兴趣地学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是自然发生的学习活动,它使幼儿常常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感受到数学,学习了数学。同时它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解决了问题,必将增强自信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对于幼儿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因而也就能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让活动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才能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所以,数学教育的内容应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达到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
  生活中,每件物品都以它的大小、形状、数量、方位存在着,引导幼儿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内容。在学习一一对应时,可以引入幼儿吃饭的时候,幼儿一人一个碗一把勺子的对应经验。在学习“1”和“许多”及其关系的教育时,可以引导幼儿在教室里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是“许多”个。再如:问题1+2=?,这是一个抽象的数学运算,很多幼儿不能理解,笔者认为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具体的生活实例,“今天妈妈给我1个苹果,后来又给了我2个苹果,那么妈妈一共给了我几个苹果? ”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融入在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根据已有的点数经验知道1个苹果和2个苹果合在一起是3个苹果,然后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抽象出其中的数量关系1和2合起来是多少,并运用加法运算得以解决。印证了幼儿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
  同时,幼儿活动名称尽量采用生活化语言命名,如“给数找朋友”、“送图形回家”。这种命名是根据内容和活动的情景、材料而设计的,使人们不仅感到这样的名称儿童化、贴近幼儿的生活、富有生活气息、也更有趣味,符合幼儿教育的特点。
  (二)让活动目标生活化
  幼儿活动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如小班认识三角形的活动,可以将活动目标制定为:寻找生活中各种跟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中班认识左右的活动,可以将活动目标制定为: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左右的空间方位,描述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大班认识排序的活动,可以将活动目标制定为: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幼儿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三)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相关的操作材料
  幼儿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经验,但还不能进行理性分析。幼儿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操作材料,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应当提供些生活中幼儿熟悉,感兴趣、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操作材料,来引导幼儿学习。当前,“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方向。节约环保,要善于利用玩具、废旧材料、自然资源作为幼儿的操作材料。如用树叶作为幼儿数数的材料;“认识圆形”的活动中,让幼儿搜集圆形的物品带到幼儿园来,幼儿在搜集物品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关于圆形物品的经验。这些操作材料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四)让活动形式生活化
  1、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
  活动形式生活化,即用幼儿喜爱、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方式,使其轻松、自然、愉快地学习,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心理学家指出: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对学习的渴望不会自发的出现,但是他们会依靠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如 “小管家”游戏可以这样设计,老师以懒羊羊的口吻讲述:小朋友们好!我是懒羊羊,最近喜羊羊、美羊羊出远门了,我家里的物品很乱,水果、文具、餐具都混在一起了,请你们快来帮我整理吧!  幼儿在这样一个感兴趣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轻松愉快地感受到了分类的相关知识。
  2、创设生活中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玩扑克牌是大人小孩子都爱玩的一种游戏活动,幼儿可以通过玩扑克牌游戏来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让幼儿通过分牌练习分类,通过扑克牌排队练习有规律排序,比大小、找对、凑数、加减等。在游戏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概念。
  3、将数学活动融入、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寓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使生活的过程时时含有教育的意义,即“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主要有:入园、晨检、早餐、午餐、午睡、喝水、盥洗、离园等。如在教室的门口放一面钟,让幼儿每天早晨来幼儿园的时候看看钟表的时刻,幼儿便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钟表,理解时间的先后。在整理、收放玩具、图书、衣物时,让幼儿一起讨论,应该怎样整理和收拾,从中学习将各种物品进行归类的技能。这些貌似平常的生活事件,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都会成为幼儿数学学习的机会。
  总之,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将数学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数学教育生活化,不仅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使其逻辑思维结构逐步形成,培养了幼儿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 (张慧和、张俊主编)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第二版)(主编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