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音乐教学中节奏与旋律的关系

【作者】 王哲峰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0三团学校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音乐所据有的几个重的要素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知道节奏在音乐旋律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学先通过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基本节奏。节奏就是音乐进行过程中有规律的强弱变化。节奏对音乐进行过程中的情感、速度、风格有一定影响关系。
【关键词】基本节奏;节奏旋律;演唱
【正文】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音乐所据有的几个重的要素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知道节奏在音乐旋律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学先通过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基本节奏。节奏就是音乐进行过程中有规律的强弱变化。其中节奏还与音乐进行过程中的速度是有关系的。也与音乐进行过程中音的紧密、宽疏有关,通俗来说就是音的紧疏变化。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就富有节奏感或某个段落具有抒情性。通过熟练掌握节奏对学生歌唱和视唱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对于节奏把握好的学生来说,唱歌的律动性就强,韵律性也好。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一切音乐进行的先决条件,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的情绪转化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也提出了“节奏第一” 的口号, 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教学中音乐和节奏性动作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音乐各方面的意识和知觉首先是通过动作加以表现的。如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堂教学上的节奏训练教师能从中得知学生对节奏的掌握情况。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有效的基础节奏训练。
  一、基础的节奏练习
  1)常见的几种节奏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
  2/4拍子的基本节奏  (1)X    X  |   X  X X |X  X  | X  -  |
  走   走     走    跑 跑     走    走  慢 走
  几种变化节奏(2)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  |
  (3)X  X   X  |  X  X  X   | X    X  X   |   X-  |.....
  第一条当学生击拍练习熟练以,教师可以加入音符让学生根据节奏的正确性来视唱。      比如:(1) 5    6  |  5    4   3   |   2    2   |   1   -   |
  练习到这就充分体现出了节奏与旋律的紧密性。学生通过节奏的训练来达到对音符的演唱的准确性。在练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练习,一组用手拍出节奏,另一组也可以用字读出节奏。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也可采取拍击节奏与视唱练习同时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加入自编的歌词来演唱。
  二、休止符节奏的练习
  练习休止符节奏时我注意,休止的时值长短的掌握。
  比如: X  0    | X   0 | X   X  X  |  X   0 |
  走 停     走  停 走  跑 跑   走   停
  注意拍击与停的时值的控制长短。学生在拍击与停掌握好以后,教师可加入旋律让学生来视唱。
  例如: 5    0   |  3    0  |   2   3  2  | 1   0   |
  通过练习让学生意识到休止符在音乐旋律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节奏感的练习
  节拍的时值,在固定的时值内均匀的分配音长,同时它与其他节奏的连接上应多加注意。
  节奏运动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往往同人的心理活动相对应。良好的节奏感就是对节奏各因素的敏锐感知和准确表达。节奏感是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节奏感的训练可以从培养节拍感开始。如:用节拍器来进行数拍练习。先一拍一个音,一拍两个音,一拍三个音,一拍四个音地跟着节拍器用嘴数拍练习,然后自己数着均衡的口令走路或跑步练习。这样容易让均衡的节拍感觉牢固在心中,能够有一个内心的均衡速度和节拍意识,这是开展节奏感训练的基础,它可以为学习节奏打好前期铺垫。
  节奏感的训练也可以加入朗诵。我们生活在语言的环境中,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的节奏,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应从有节奏的朗读开始。如:有节奏的朗读一些简单的诗词、歌词,或即兴的讲一些有节奏的话,并在朗读的同时用手拍出节奏。
  如有节奏的朗读诗歌:
  × ×|× × |×— | × ×|× × | ×-  |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即兴创编话语:× × | × × × | × × × × | × 0 ‖
  我 是   大 熊 猫 ,眼 圈 黑 黝   黝 。
  这样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了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在节奏感训练过程中,还可以加入基本的指挥手势,对节奏感的训练会有很大的帮助。如用嘴读出节奏的同时用手打出节拍,并做到每一拍的速度一致,先由慢速度的练习开始,慢慢的加速度练习,并做到强拍子的动作较明显于弱拍子的动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正确的念出每段节奏所要求的标准速度,同时又有助于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当然,机械的表现节奏的长短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是节奏感的一部分,并不能反应出节奏的本质。
  四、在歌唱中注意节奏与旋律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歌曲中的节奏对旋律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歌曲中的三个要素对歌曲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歌曲中的节拍、节奏、小节线等形式。另节奏对曲调听乐思、风格、内容等,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验中教师在教学授一首歌曲时要对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进行分析。解决难点的节奏把握。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有一个明了的认识,在演唱中就能把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唱好。就现在看来不论是艺术歌曲、民歌还是流行音乐都非常注重利用节奏与旋律的搭配来表现歌曲的情感,使歌曲达到作曲家想要的结果。一个好的歌曲旋律和节奏的搭配是完美的。因为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不是语言能完全展现出来的,他们对歌曲情感影响力是很大的。
  总之,音乐歌曲中的节奏与旋律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相互影响,音乐歌曲中节奏是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基本的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好节奏进行的基本方法。为更好表现演唱歌曲打下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