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均衡教育下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探讨
【作者】 杨 莉
【机构】 广西平南县平南镇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同时新课改也呼吁解放学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扩大阅读面,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题。因此,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倾注精力,让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词】 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中学图书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有强烈持久的兴趣做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一) 通过名人名言激发阅读兴趣
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就深入人心。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平时,有意识向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鲁迅,大作家老舍、 冰心、巴金等等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效增强阅读能力,才能提高综合素质。
(二) 通过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选用一批中外名著,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载体。图书馆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介绍一些关于原著全文内容、历史地位、作者相关作品的文字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欲望。
(三)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学生心理,图书馆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比,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小抄报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收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 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人类的知识宝库”,面对这座宝库,不会利用很难进入数的世界。要想充分利用这座人类知识的宝库,使自己成为文献的主人,善于掌握和运用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利用图书馆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我们应通过开
设图情知识课指导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会他们查目录,检索资料,使用工具书。使学生能自由、便捷地在图书馆吸取知识,获取信息。一旦学生能真正掌握利用图书馆这把“金钥匙”,对于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及将来实现终身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做好课外阅读的引导
如今的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中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那么,如何选择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的书籍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尤其要做好以下六类读物的推荐工作。
(一)课程参考书目类
这类书对学生课内学习有直接的帮助。如各科学习指导书、学习方法指导书等以及与必修选修课文相关或有链接的书目。
(二) 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可以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如《十万个为什么》、《大自然探索》等等。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成长奠定基础。
(三)名人传记类
这些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善地了解革命领袖、名人和英雄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雷锋的故事》、《一代伟人邓小平》、《谁是最可爱的人》、《周恩来传》等。丰富多彩的优秀图书具有无限的魅力,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毛泽东的谋略智慧、周恩来的鞠躬尽瘁、雷锋的平凡伟大、张海迪的顽强不屈、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等等,这些凝聚着光辉思想的动人事迹,会激励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
(四)优秀报刊
如《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我们爱科学》、《少年百科知识》等。版面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含有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
(五)知识读物
这类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如《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
(六)经典名著类
这类书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当学生读名著时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教师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学生心灵的启迪,精神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如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国历代文选》、《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等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
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生秀的电子读物等等,知识载体的丰富多样也是吸引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之一。
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精度与略读
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与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与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二)阅读与思考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要善于学会将厚书读薄。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新。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致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三)摘录与随感
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的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看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五、利用网络,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网络阅读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又一个理想空间。指导学生网络阅读,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信息技术及检索技术培训,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掌握快捷有效的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
(二)让学生学会积累整理网络资料的方法,并针对优秀的学习资料能科学有序地分类、整理。
(三)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使学生快速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让学生学会分析和鉴别健康有效的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害。
总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但意义深远。先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让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来关心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