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尊重学情,让语文读写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 冉利琴
【机构】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中学
【正文】 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读写兴趣,让语文课堂生动鲜活起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读写结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在多读的前提下,以文为本,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巩固深化阅读,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写作,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叶圣陶老先生这里说的“反复玩味课文”就是要多品读文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语感,赏析课文精妙语句,识记好字、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章,切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让学生感觉不到课文的精妙之处,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教师口若悬河地讲,滔滔不绝地分析,而学生却味同嚼蜡,恹恹欲睡。
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大胆尝试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读写结合练习的机会,使语文课堂生动鲜活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也是一门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文学科。绝大多数的老师都下了功夫,把教学的重心放到了阅读上,初读、反复读,自读、听读,默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不能把读与写很好的结合起来,阅读不能为文本的解读服务,教师往往是把教参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把读与写割裂开来。记得曾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过:“老师,我觉得有时诗文后题目的分析就像肢解了文学的整体美,好好的一首诗,读着朦朦胧胧的最美,可是被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肢解后,我觉得就没有味道了,再说,凭什么说那个做注解的人就理解当时诗人真正的内心的感受?作者当时的想法谁也无法考证,我们只是跟着别人在臆想而已。”学生的这种看法,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千个读者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对诗歌的学习不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去加以肢解;但我们光阅读,不去字斟句酌,难以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真意,“肢解”了,又似乎失却了诗歌的整体美感。因此,诗歌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整体感悟,抓住“诗眼”等关键字句解读诗歌。从刚刚学习的《锦瑟》一诗来说,即使是学富五车的梁启超先生,在阅读这首诗时也是不能尽得其解的,何况是我们?所以我在教学时,那个学生的提议提醒了我,我引导学生从美好画面和美妙情思的角度去阅读品味,要求学生朗读时要准备好“表情”,对诗意不求甚解,学生刚开始听说准备好“表情”都笑了,以为我口误,我告诉他们,表情可是和感情有关,按你自己的理解该用上什么样的表情朗读才能进入那种诗意的境界。学生很快就领会了我的意思,大胆的尝试用表情朗诵,他们渐渐的找到了那种迷惘而忧伤的情绪,并试着用表情表达出来,还有很多同学主动要求分享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些同学要求马上背诵,有些同学积极描述他理解的诗歌里的优美画面。而我的感受是,学生能一课一得,调动他们自主学习,兴趣朗读,主动发言,分享心得的积极性,就是成功的一课。当然,这里的读只是我们平常讲到的课本的阅读。阅读不仅仅是对课文文本的阅读,还有课外的阅读,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观看与课文有关的电视剧或电影,用这种图像似的直观阅读和文本原著对照赏析,引导他们写评价感悟,也是促进阅读的一个方法,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挑战原著,让学生结合名著,根据想象塑造人物,进行故事新编,写出具有现实性的文章。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视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鉴赏力和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会忽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生怕他们不会读,不会写,生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暗礁,总是不敢大胆放手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总是把教材尽量涉及到的各方面,甚至包括细节,而拿到课堂上一讲解,面面俱到,很多学生反而觉得听起来太枯燥。这样的课堂别说学生不喜欢,老师自己也会觉得很没趣。味同嚼蜡的课堂学生能有收获吗?不得而知,就算有,也微乎其微。我们也许都忘了“学生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这样一个说法。所以我们的教学,更应该看重读与写的结合,记得我在教学《蜀道难》这一课时,学生对李白虽有一定的了解,对他的诗风也有一定的把握,但他们一看到这篇幅,还有课后的背诵要求,一下子就泄气了,并且还齐刷刷的发出一片唏嘘声,我知道这是畏难情绪在作祟,看来不能单从朗读上着手,我赶紧调整了教学思路,不急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也不急于了解李白的这首诗,而是先做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第四题:通过想象和联想改写李白初到京师时和贺知章会面的小故事。一听是改写故事,学生立即就兴致盎然,马上动起笔来,认真地写,只花了几分钟时间,他们就要急于展示他们的成果了,有的同学根据以往对李白、贺知章的了解,发挥了大胆的想象,有些同学加上了生动的细节描写,甚至有些同学还对二人做了神态描写,就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李白出现在我们眼前,豪放不羁,卓尔不群,带点仙气和傲骨,而让贺知章倍加推崇的恰恰是他们之前畏惧的《蜀道难》,有了这一个前提,学生们似乎也没有那么畏惧了,很顺利的就过度到对文本的阅读阶段,并且他们个个都带着表情大声朗读,似乎文本里的暗礁一下子就贯通了,理解也成了顺理成章,有好大一部分同学,当堂就背诵了几段。
再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课后一个写作题涉及到电影的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让学生评判这个情节妥当吗?这一次的写作,我是安排在课后的,对课文内容理解以后,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但课文内容似乎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观点,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一情节是不妥当的,因为鲁迅先生刻画的是旧社会被封建礼教摧残的妇女形象,在那个时代,她们没有觉醒的勇气,更没有觉醒的认知,我们还必须要尊重原著;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这一情节是妥当的,电影是艺术的加工,可以对原著进行一些艺术的修改,最重要的,观众是新社会的,更改后的情节更适合现代人的认知和理性,我们在尊重原著的同时,可以允许思想上的进步,我们更乐意看到觉醒的女性形象。就这两个观点,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小小的辩论。这个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存在即合理,即使是老师,也不能轻易断言谁对谁错,我们应做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旧社会,热爱新生活。
写作是他们很害怕的一个问题,他们怕动笔,他们怕没有文采,他们怕没有语言可表达,这些都归结于他们平常阅读得太少,脑中没有储存足够的信息,写作怎能信手拈来?实在被逼急了,就胡乱的编造,东拉西扯。没有活力的写作是一潭死水,这样胡乱写作,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伤他们的写作热情。也许有人认为,学生写作要靠阅读来做支撑,会不会没有了个性?可是如果没有阅读,写作的原动力从何而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我调整一贯的教学思路,大胆创新,让语文不再是固定模式的一潭死水,激活语文的活跃灵动的特点,让语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甚至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走出语文教学功利化,无趣味化的现状。语文教学不该是干巴巴的授受,而是师生互动的火花的碰撞,学生不再像以前不敢说或不想说,不敢写或不能写,而是大胆的说出对语文的想法。
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提出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一出台,就改变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作为改革创新中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改革我们的教学观念,力求做到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合理利用研讨与练习,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争取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让学生不仅会读,还要会写,让读和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尝试,结合学生实际,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大胆尝试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读写结合练习的机会,使语文课堂生动鲜活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也是一门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文学科。绝大多数的老师都下了功夫,把教学的重心放到了阅读上,初读、反复读,自读、听读,默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不能把读与写很好的结合起来,阅读不能为文本的解读服务,教师往往是把教参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把读与写割裂开来。记得曾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过:“老师,我觉得有时诗文后题目的分析就像肢解了文学的整体美,好好的一首诗,读着朦朦胧胧的最美,可是被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肢解后,我觉得就没有味道了,再说,凭什么说那个做注解的人就理解当时诗人真正的内心的感受?作者当时的想法谁也无法考证,我们只是跟着别人在臆想而已。”学生的这种看法,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千个读者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对诗歌的学习不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去加以肢解;但我们光阅读,不去字斟句酌,难以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真意,“肢解”了,又似乎失却了诗歌的整体美感。因此,诗歌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整体感悟,抓住“诗眼”等关键字句解读诗歌。从刚刚学习的《锦瑟》一诗来说,即使是学富五车的梁启超先生,在阅读这首诗时也是不能尽得其解的,何况是我们?所以我在教学时,那个学生的提议提醒了我,我引导学生从美好画面和美妙情思的角度去阅读品味,要求学生朗读时要准备好“表情”,对诗意不求甚解,学生刚开始听说准备好“表情”都笑了,以为我口误,我告诉他们,表情可是和感情有关,按你自己的理解该用上什么样的表情朗读才能进入那种诗意的境界。学生很快就领会了我的意思,大胆的尝试用表情朗诵,他们渐渐的找到了那种迷惘而忧伤的情绪,并试着用表情表达出来,还有很多同学主动要求分享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些同学要求马上背诵,有些同学积极描述他理解的诗歌里的优美画面。而我的感受是,学生能一课一得,调动他们自主学习,兴趣朗读,主动发言,分享心得的积极性,就是成功的一课。当然,这里的读只是我们平常讲到的课本的阅读。阅读不仅仅是对课文文本的阅读,还有课外的阅读,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观看与课文有关的电视剧或电影,用这种图像似的直观阅读和文本原著对照赏析,引导他们写评价感悟,也是促进阅读的一个方法,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挑战原著,让学生结合名著,根据想象塑造人物,进行故事新编,写出具有现实性的文章。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视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鉴赏力和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会忽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生怕他们不会读,不会写,生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暗礁,总是不敢大胆放手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总是把教材尽量涉及到的各方面,甚至包括细节,而拿到课堂上一讲解,面面俱到,很多学生反而觉得听起来太枯燥。这样的课堂别说学生不喜欢,老师自己也会觉得很没趣。味同嚼蜡的课堂学生能有收获吗?不得而知,就算有,也微乎其微。我们也许都忘了“学生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这样一个说法。所以我们的教学,更应该看重读与写的结合,记得我在教学《蜀道难》这一课时,学生对李白虽有一定的了解,对他的诗风也有一定的把握,但他们一看到这篇幅,还有课后的背诵要求,一下子就泄气了,并且还齐刷刷的发出一片唏嘘声,我知道这是畏难情绪在作祟,看来不能单从朗读上着手,我赶紧调整了教学思路,不急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也不急于了解李白的这首诗,而是先做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第四题:通过想象和联想改写李白初到京师时和贺知章会面的小故事。一听是改写故事,学生立即就兴致盎然,马上动起笔来,认真地写,只花了几分钟时间,他们就要急于展示他们的成果了,有的同学根据以往对李白、贺知章的了解,发挥了大胆的想象,有些同学加上了生动的细节描写,甚至有些同学还对二人做了神态描写,就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李白出现在我们眼前,豪放不羁,卓尔不群,带点仙气和傲骨,而让贺知章倍加推崇的恰恰是他们之前畏惧的《蜀道难》,有了这一个前提,学生们似乎也没有那么畏惧了,很顺利的就过度到对文本的阅读阶段,并且他们个个都带着表情大声朗读,似乎文本里的暗礁一下子就贯通了,理解也成了顺理成章,有好大一部分同学,当堂就背诵了几段。
再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课后一个写作题涉及到电影的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让学生评判这个情节妥当吗?这一次的写作,我是安排在课后的,对课文内容理解以后,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但课文内容似乎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观点,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一情节是不妥当的,因为鲁迅先生刻画的是旧社会被封建礼教摧残的妇女形象,在那个时代,她们没有觉醒的勇气,更没有觉醒的认知,我们还必须要尊重原著;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这一情节是妥当的,电影是艺术的加工,可以对原著进行一些艺术的修改,最重要的,观众是新社会的,更改后的情节更适合现代人的认知和理性,我们在尊重原著的同时,可以允许思想上的进步,我们更乐意看到觉醒的女性形象。就这两个观点,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小小的辩论。这个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存在即合理,即使是老师,也不能轻易断言谁对谁错,我们应做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旧社会,热爱新生活。
写作是他们很害怕的一个问题,他们怕动笔,他们怕没有文采,他们怕没有语言可表达,这些都归结于他们平常阅读得太少,脑中没有储存足够的信息,写作怎能信手拈来?实在被逼急了,就胡乱的编造,东拉西扯。没有活力的写作是一潭死水,这样胡乱写作,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伤他们的写作热情。也许有人认为,学生写作要靠阅读来做支撑,会不会没有了个性?可是如果没有阅读,写作的原动力从何而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我调整一贯的教学思路,大胆创新,让语文不再是固定模式的一潭死水,激活语文的活跃灵动的特点,让语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甚至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走出语文教学功利化,无趣味化的现状。语文教学不该是干巴巴的授受,而是师生互动的火花的碰撞,学生不再像以前不敢说或不想说,不敢写或不能写,而是大胆的说出对语文的想法。
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提出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一出台,就改变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作为改革创新中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改革我们的教学观念,力求做到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合理利用研讨与练习,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争取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让学生不仅会读,还要会写,让读和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尝试,结合学生实际,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