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风花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第二十八中学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
【关键词】初中化学;观察 ;实验; 能力培养 ;方法
【正文】

思维能力中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当今中学化学教育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这一模式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只有把化学教学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培养有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最终转变。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 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3、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总是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手段,实验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自身的智力、能力、意志品质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化学实验在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较熟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崇实、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具有特殊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第一、培养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是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必须学好、练好,要利用一切可以动手练习的机会,如分组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小组实验以及由同学们自己安排的家庭小实验。因为只要是亲手做的实验就必然会涉及到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第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中学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溶解、振荡、搅拌、加热、过滤、倾倒、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配制及气体的收集等。这些基本操作要达到“学会”和“熟练”的程度,都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反复多次地练习和实践。

第三、实验设计的能力,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充分注意到“现象明显、操作方便、程序合理、安全可靠”这一基本要求。如:在学完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气体的方案:CH3COONa固体和NaOH固体在CaO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可产生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甲烷气体。或用“实验方法”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第四、实验记录和总结的能力,实验的记录主要用于学生的独立操作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分组实验则是让学生独立操作、获得技能的最主要的途经,做实验时,引导学生坚持做到“四带”和“四勤”,所谓“四带”即“带书、带笔、带记录本、带预习报告”。所谓“四勤”就是要勤动手、勤观察、勤记录、勤思考。记录观察时,一定要记录真现象,凡实验不成功的要把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查找失败的原因,重做,反复做直到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填写实验报告时不能弄虚作假。

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命题,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实施创新教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

1、正确引导、培养创造性意识。根据创造学理论,创造是人类最伟大的永恒的潜能,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为了“打破”创造的神秘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形成“大胆求异”的习惯,挖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如用石墨和可乐瓶制作简易的水电解器进行电解水实验,自制简易装置制取H2等实验。应多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求同求优的思维训练。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道化学题往往有各种不同解法,在教学中应多启发学生广开思路,积极思维,充分运用化学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这样可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使学生思维得以深化。例如:在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四种物质中,哪种物质不同于其它三种物质,为什么?学生经思考之后,有几种解法。学生甲说:“五氧化二磷,因为唯独它是固态物质。”学生乙说:“一氧化碳,因为唯独它不是酸性氧化物。”学生丙说:“二氧化硫,因为唯独它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问题的设计,它不要求有集中而划一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反应,只要说法合理,都可视为正确答案,谁做出的答案越多,谁的思维发散性越强。

总之,现代化学教育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这一模式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教育,对此方面的研究与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它关系到我国化学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相信,只要我们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努力实践,我们的化学教学水平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张文珍;关注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意识[J];硅谷;200815

2邹永祥;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化学教育现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2

3董淑花,曾诚,黄依林;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发展现状分析[J];教育探索;200509

4李赛赛;新课改下教师身在何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