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结课策略探索
【作者】 索太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寄宿制小学
【摘要】好的结尾如“豹尾”,常常锦上添花,言虽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耐人寻味,或给人激励,或让人深思。要达到这样效果,我们创新策略,运用多样化的结课方法,让学生新颖有趣的结课中提升语文素养。【关键词】小学语文;结课策略;多样化
结课,与开课相对,也就是课堂结尾那两三分钟。虽然时间很短,但意义很大,也是一门值得深讨细究的教学艺术,即结尾艺术。好的结尾如“豹尾”,常常锦上添花,言虽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耐人寻味,或给人激励,或让人深思。而在传统教学中,个别教师不注重结课策略考究,没有做到精心设计,采取“上到哪儿黑就在哪儿歇”的态度,致使结课无任何艺术可言,没有使课堂得到升华,也没让学生情感得到激越,兴趣得到提升,思维得到拓展。这在新课改大力践行的今天,是我们不愿重蹈的覆辙。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结课的策略艺术。
一、点睛式结课
点睛式结课,又称画龙点睛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尾处用简洁的语言明确表达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或者用名言警句加以点化。教师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像,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例如在教学《火烧赤壁》一文时,我进行了这样的结尾设计:“打完了一仗,总得好好总结一下。如果你是周瑜,你怎样总结大获全胜的经验?如果你是曹操,你应当汲取哪些失败的教训呢?谁愿意当周瑜?谁愿意当曹操?”结果,很多同学们亮相表达,总结这场战争。点睛式结课常常生动活泼,有神来之笔佳话,不能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表达能力。
二、发散式结课
传统语文教学常常“一言堂”,以“填鸭”方式开展,“灌”完为止。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得不到思维的发散训练和能力灵活运用的有效培养。这有悖新课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我认为结课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担当此义务,那方法就是我们把结尾设计成为发散式结课,让学生在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中心,开启思维,放开想象,打开思路,对学习内容与观点作发散式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们就可采用此种方法。我们知道,该课文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周总理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热情赞美。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的说,周总理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等。
三、体验式结课
体验就是设身处地,如沐其境。在结课阶段,为了增强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我们可以运用自身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来纵情渲染,创设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好情感铺垫,知识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言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在结尾部分进行了这样设计:“同学们,‘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与此同时,又运用多媒体呈现邱少云照片以及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立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的丰碑。这样的结尾,通过音响、图片、配乐等多种感官刺激,营造出情感氛围较浓的学习情境,学生自然受到情感感染和灵魂洗涤,获得一次很好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对作品主人公的崇敬。
四、拓展式结课
拓展式结课,又称之为引伸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其主要观点就是要打破局限,向外、向后拓展引伸,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或更宽的领域,使人获得更新更多更深的见识。常见的拓展有情感拓展、有时间拓展、有学科拓展。情感拓展就是上文的体验式结课,我们不再讨论。而时间拓展,就是要求不能仅限结课的的丙三分钟,要把这节课的结束,当作一种新的开始,加强课内外联系,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如学习了童话和寓言故事后,请学生在课外阅读童话和寓言故事,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谈谈其中阐述了什么道理,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课外延伸,学生不仅扩大了阅读面和知识面,培养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愉悦的欣赏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一次升华和洗礼。而学科拓展,就是不能仅限于语文,要打破学科限制,让学生在更多学科中去完善对作品、对人物的认识。例如在《少年闰土》教学结束阶段,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阅读该文摘自的原文《故乡》,去作全貌了解,加强对少年闰土认识,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背景。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样,结课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程式。只是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和教师自身灵活选择或者创新,运用多样化的结课方法,才能在新颖有趣的结课方式中发展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6。
[2]杨明权,浅谈点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