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学初探
【作者】 张素芹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开发区小学
【摘要】创新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主动应对时代的呼唤与挑战的理性选择,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这是广大品德与社会教师急待探索的新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形式活泼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笔者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作一些初步探索。【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学;初探
一、立足实际,以行促知
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个实践活动过程。没有知识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而完全没有实践行动的知识,不是牢固的知识,而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通过实践的深化、检验,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先导,而道德行为更离不开社会实践。尝试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想理念,并在这种思想理念指导下,使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动起来,成为学生真正喜欢、喜爱的课。使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成为一个平台,学生在这平台上大显身手,展示自我的选择性。使得这个平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由于有了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行成。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强调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才会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探索,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教六年级上册《从小学创造》这一单元时,笔者在教学前让学生收集关于创造发明的故事和资料,然后召开“资料收集交流会”,并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在此基础上提出“谁有本领让我们的教室变得更美”,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学到的本领、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布置教室这一活动是学生真实生活的体验,学生极感兴趣,课后学生们都想方设法让教室变得更美。窗台上的盆景玻璃上的美丽窗花,教室墙角上的彩结……这样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在兴趣中得到了提高。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的主动性
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创设思维活动氛围,是创新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学生吸取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开发创造力的主渠道。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创新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如教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从田野到车间》这一单元时笔者在课堂上播放工人叔叔在工厂车间生产、农民伯伯在田野里劳动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到工业、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班上举行“科技造福人类”演讲会,让学生走近科技,走近现代化的工农业,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立志创新的激情。
四、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中,凡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思想的“兴奋点”“困惑点”时,都应避免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灌输,要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采用学生讨论式、课堂演讲式、参观调查式等开放型教学方法。如《人类文明的足迹》时,笔者将学生带进图书城,让他们翻阅“人类文明的足迹”的有关资料,指导学生上网查阅,并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交流、自主评价。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实践证明:活动参与这种开放、创新的教学方法,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五、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及时把新信息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走进信息时代》这一单元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身边入手,从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入手,把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有效激发学生探求欲望,由“古老而常新的邮政”“不断出新的电话机”到“异彩纷呈的传媒世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从而使他们主动学习更多的现代通讯知识。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的知识更丰富,能力和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品德与社会课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是可行的,是必要的,是品德与社会创新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总之,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说,让学生问,让学生答。通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探索,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和被解决的,真正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2、《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趣谈》刘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