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黄贵发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下海小学
德是人的素质之基,为人之根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渗透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我们教育者必须进行的教育任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的确,我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应该寓德于教,将道德品质教育不露痕迹地渗透到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平时的几点教学实践,大家共同研讨。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要抓住语文教学文本,认真钻研教材,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在一堂语文课上,要想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和细致解读。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燕子专列》这一课时,我就认真钻研教材,寻找德育的渗透点。根据小学生喜欢老师讲故事、猜谜语、游戏等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用歌曲《小燕子》引入,让学生自己谈谈对燕子的认识,并创设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能轻松地进入课文情境。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部分关键词,如“纷纷”、“冒着”、“踏着”、“顶着”等,并让部分学生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感情到位,声情并茂时就要抓住契机了。这时,老师启发:“一个瑞士的居民,为救护燕子而焦急万分,那么你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答案:“因为燕子是益鸟,我们要保护它!”“人和动物是好朋友,应该和睦相处”。。。。。。这时学生已完全融入了此时的情感中,此时,我就要抓住时机进行情感德育熏陶了。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渗透德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小学儿童,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是他们的心灵是纯洁无瑕,对什么事物都充满着好奇,爱表现自己,喜欢问喜欢听,同学之间相互争强好胜是他们的优点。面对这些孩子们的时候,语文教学就要考虑到用直观的、形象的、有趣的内容来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培养良好的个性,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虽然他们还年幼,可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教师应对他们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对于犯错误的儿童,一般采用课文中的一些例子进行对照,使其自发的产生向好榜样学习。从接受教育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看,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也应如春雨化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中要运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渗透的方法去进行。只有掌握自己所教育的对象的心理性格的特征,根据他们的心理结构,年龄等特点,从而去进行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之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三)与时俱进,结合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符合时代的德育精神。语文教学要树立“大教育观”,就要有时代气息和超前意识,要放眼世界。教材的更新与时代的快速发展相比往往具有滞后性。很多课文叙述的事件发生在以前,所承载的是特定时期的文化,有的已经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形成新的价值观。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要讲究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今天,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国家的统一与尊严,为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而献出自己的青春与力量。”因此在小学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恰如其分地对学生施教,给学生以直接、感性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英雄先烈,让中华民族曾经光辉也曾经没落的历史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激荡,让他们在缅怀历史的厚重、中国人的坚强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今天,矢志不渝地开创祖国的未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他们心中树立坚实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这是让学生成长为有志、有为青年的首要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精心提炼语文教材中那些闪耀的爱国主义思想,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受到语言文化知识的洗礼,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也影响改变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理想人格。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心理索质的重任,使课文中那些生动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把这些作为参照的榜样。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时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思想单纯,内心充满幻想,社会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这些都给了那些不良思想道德观念可趁之机。因此在小学学语文教学中道德品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为进行相关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汲取古人优秀的思想精髓,帮助他们形成理想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儿童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越来越注重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缺乏给予与奉献、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
3、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塑造良好个性。虽然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个性也具有可塑性。特别小学生的个性不如成年人稳定,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个性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21世纪将是变化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对每个人来说既面临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学习或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成功和失败,这时良好的个性心理将显得格外重要。
(二)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切实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语文老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渗透。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提高业务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良师形象,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只有教师自己从课文中受到感动,才能把课文中的情感点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自己对文中的精神境界有所向往,才可能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从而使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德育渗透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