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课改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衣彩霞
【机构】 山东省栖霞市观里中学
【摘要】新课改带来新变化,让课堂更有生机与活力。学生成为主体,有着以往没有愉悦和谐氛围,教师乐于创设情境教学,更加注重激励评价。【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改理念;应用
【正文】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其实,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情感投入、尝试错误、探索纠正、总结经验、反复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大胆放飞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中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地学习与探索,不断地运用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 新课改带来的不仅是教师观念的变化,更是教师教学行为、手段的“与往不同”,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师生角色变化、氛围愉悦民主、评价更重激励、情境精彩多样。
一、注重兴趣激发,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践行新课改,必然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英语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再以传统“师传生受”模式为常态教学,把整个课堂占有,应变“一言堂”为“百家争鸣”,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践行者。为此,我们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尽快适应组织者、引导者、活动策划者的角色中去,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创造各种机会,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把学生从被动中唤回主体意识,激活他们自主参与精神,使之成为“我要学”的能动主体。从实践中操作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兴趣,便有了参与动力和不学不快的学习欲望。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播放音乐、课本剧等,都可达到激趣目的,但对于英语学科而言,主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表达的兴趣。
二、营造民主氛围,课堂对话愉悦和谐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明确说到:“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氛围,不仅能给学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还能让学生思维驰骋而不受约束,发挥创造想象。在践行新课改中,我们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都很注重课堂氛围营造,积极搭奸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显然更加活跃,不仅体现在教学对话中更加互动,还体现在学生智慧碰撞更加积极有新意。如在教学“7A Unit 2 My Day”这一课,我们在引导学生围绕“My Day”话题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展开联想,进行思维碰撞,逐渐理清表达思路。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掌握教材中与“My Day”相关的短语与单词,而且还可以写出“wash my clothes”、“clean the windows”、“take care of my little sister”、“do some cooking”等一些重要短语,为学生良好英语素养培养了奠定坚实基础。
三、采取多元评价,捕捉优点激励赏识
传统评价,往往只有优生获赞,而处于中后等学生即使有闪光表现,也易被教师忽视。而在新课改中,教师点赞次数多了,只要要新意,“与从不同”的观点或回答都会获得老师翘起的大拇指,都会受到老师积极的表扬和赏识的目光。除了表扬多了,还有如下特色,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一)注重过程与终结评价。传统评价,“唯分是图”,只看学生期末试卷上的“分数”。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在新课改中已经不多见了。而新课改不仅要求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评价,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学习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同学间的协作、书写情况、发音准确性、口语交际等,更受关注。只要学生有进步、有发展,都能获得积极评价和赏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更能激发学生信心,从而更加催发其学习动机。这是传统“唯分论”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同样可以成为评价者,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展开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这样更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评价,而且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够在互评与自评中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与优点,从而有效地取长补短,这样更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总之,全新的教育形势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加强实践,让英语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素养与水平。
四、创设趣味情境,注重英语交际实践
传统英语教学,不是教学生怎样运用英语语言交流,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能得到高分。在这种“应试”观念指导下,课堂上教师直奔主题教学,忽视语言学习本质——语言实践训练,导致“哑巴英语”现象大量出现。而在新课改中,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课堂上教师训练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语言实践操作。教学中,我们教师还为此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力和信心,特别是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交际实践。如教“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market?”这个重点对话时,我们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置身身于一个现实情境中:利用多媒体,绘制一个平面的详细街道地图,将地点用相应的单词标识出来,然后制作一个动画人物做演示,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并将起点和终点写在卡片上分发到学生手里。上课时,首先播放一段指路问路视频作示范,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自由练习,再要求几个学生表演,同时让动画人物按照学生的描述完成整个动作。这样学生在边玩边说的过程中自然熟悉了语言的运用,也学会了指路问路的句型。这种情境教学,不仅能收到很好效果,还能促进学生自觉运用已学知识,助推语言发展。
当然,新课改的变化远不止这些,其效果必然带来教学新景象,其影响必将更加促进学生发展。我们相信,新课改在我们努力践行下,路必然越走越宽,能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收获,获得更有意义的发展。总之,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就蕴藏在常规教学活动之中。常规教学活动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更新才会显示出生命力。“任务型”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愉悦和民主,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姬秉新,新课程与教学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范郁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文学教育(中),2010年。
[3]陶凤丹,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思考[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其实,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情感投入、尝试错误、探索纠正、总结经验、反复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大胆放飞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中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地学习与探索,不断地运用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 新课改带来的不仅是教师观念的变化,更是教师教学行为、手段的“与往不同”,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师生角色变化、氛围愉悦民主、评价更重激励、情境精彩多样。
一、注重兴趣激发,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践行新课改,必然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英语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再以传统“师传生受”模式为常态教学,把整个课堂占有,应变“一言堂”为“百家争鸣”,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践行者。为此,我们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尽快适应组织者、引导者、活动策划者的角色中去,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创造各种机会,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把学生从被动中唤回主体意识,激活他们自主参与精神,使之成为“我要学”的能动主体。从实践中操作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兴趣,便有了参与动力和不学不快的学习欲望。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播放音乐、课本剧等,都可达到激趣目的,但对于英语学科而言,主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表达的兴趣。
二、营造民主氛围,课堂对话愉悦和谐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明确说到:“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氛围,不仅能给学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还能让学生思维驰骋而不受约束,发挥创造想象。在践行新课改中,我们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都很注重课堂氛围营造,积极搭奸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显然更加活跃,不仅体现在教学对话中更加互动,还体现在学生智慧碰撞更加积极有新意。如在教学“7A Unit 2 My Day”这一课,我们在引导学生围绕“My Day”话题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展开联想,进行思维碰撞,逐渐理清表达思路。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掌握教材中与“My Day”相关的短语与单词,而且还可以写出“wash my clothes”、“clean the windows”、“take care of my little sister”、“do some cooking”等一些重要短语,为学生良好英语素养培养了奠定坚实基础。
三、采取多元评价,捕捉优点激励赏识
传统评价,往往只有优生获赞,而处于中后等学生即使有闪光表现,也易被教师忽视。而在新课改中,教师点赞次数多了,只要要新意,“与从不同”的观点或回答都会获得老师翘起的大拇指,都会受到老师积极的表扬和赏识的目光。除了表扬多了,还有如下特色,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一)注重过程与终结评价。传统评价,“唯分是图”,只看学生期末试卷上的“分数”。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在新课改中已经不多见了。而新课改不仅要求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评价,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学习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同学间的协作、书写情况、发音准确性、口语交际等,更受关注。只要学生有进步、有发展,都能获得积极评价和赏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更能激发学生信心,从而更加催发其学习动机。这是传统“唯分论”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同样可以成为评价者,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展开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这样更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评价,而且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够在互评与自评中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与优点,从而有效地取长补短,这样更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总之,全新的教育形势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加强实践,让英语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素养与水平。
四、创设趣味情境,注重英语交际实践
传统英语教学,不是教学生怎样运用英语语言交流,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能得到高分。在这种“应试”观念指导下,课堂上教师直奔主题教学,忽视语言学习本质——语言实践训练,导致“哑巴英语”现象大量出现。而在新课改中,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课堂上教师训练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语言实践操作。教学中,我们教师还为此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力和信心,特别是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交际实践。如教“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market?”这个重点对话时,我们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置身身于一个现实情境中:利用多媒体,绘制一个平面的详细街道地图,将地点用相应的单词标识出来,然后制作一个动画人物做演示,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并将起点和终点写在卡片上分发到学生手里。上课时,首先播放一段指路问路视频作示范,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自由练习,再要求几个学生表演,同时让动画人物按照学生的描述完成整个动作。这样学生在边玩边说的过程中自然熟悉了语言的运用,也学会了指路问路的句型。这种情境教学,不仅能收到很好效果,还能促进学生自觉运用已学知识,助推语言发展。
当然,新课改的变化远不止这些,其效果必然带来教学新景象,其影响必将更加促进学生发展。我们相信,新课改在我们努力践行下,路必然越走越宽,能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收获,获得更有意义的发展。总之,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就蕴藏在常规教学活动之中。常规教学活动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更新才会显示出生命力。“任务型”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愉悦和民主,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姬秉新,新课程与教学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范郁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文学教育(中),2010年。
[3]陶凤丹,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思考[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