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强化学法,少“讲”多“导”
【作者】 侬家佳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第一中学
【摘要】少教多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把课文中那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借助细腻而生动的语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博大而深邃的哲理,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主持人的身份,引领自己的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关键词】高中语文;和谐氛围;教师优导;学生巧学
【正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别出心裁,善于开拓,勇于创新,敢于腾飞,大胆创设高效课堂氛围,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让学生沉浸在像做游戏一样的快乐里,快乐地学,快乐得都忘了这里是在上课!
一、合作学习,其乐融融
学生学习语文方式的转变,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转变,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实质,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的合作学习,课外的阅读指导,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
注重新理念,强化师生情。教师的主导在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于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于引领学生拿着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团结起来,师生共同学习,才能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实现教学相长,各有所获,相得益彰。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注重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与学生和睦相处,爱护学生、呵护学生、帮助学生。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对现代课堂教学特别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人格魅力的影响,而绝不是以权势、地位、学术的影响。从人格意义上讲,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因此学生不仅要尊师,教师也要爱生、更要尊生,爱生是一种情感,尊生是一种教育观念,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了,才能形成一种默契、一种和谐,个体在这种氛围中才能畅所欲言,表达思想,体现情感,师生才能对课堂产生一种期待、一种冲动、一种依恋,彼此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产生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
“满堂罐”、“师生问答”、“繁琐分析”的老把式,已陈旧过时,令人生厌。只有轻松、和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才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气灵动,教和学互相促进。如《祝福》一课,在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我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是鲁四老爷害死的,因为他是封建卫道士,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有的学生认为是柳妈,柳妈是帮凶;有的学生认为是鲁四婶,是她的“你放着吧!祥林嫂!”让祥林嫂失去了希望……对这些观点,我并不立即发表意见,而是根据同学们的不同观点,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每个组讨论后推出代表表明立场,依据文本阐述理由,其余同学小作补充。这样,许多现代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通过共同的合作学习,就能迎刃而解。
二、赏识教育,笑对学生
教师职业是良心职业,教师要把“爱心”、“耐心”、“细心”献给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去肯定、鼓励和帮助学生找回自己期望的角色,激发他们的“信心”,赢得他们的“芳心”。“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人类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关爱学生,从激励开始。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句赞扬的话,可以使我愉快地生活三个月。”教育就是激励,就是肯定,就是叫人成功!激励需要艺术,激励语言体现着语文教师的睿智,灵活得体的激励语言能促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清代学者颜元说:“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有时教师一句“你说得真好!”“你的观点独到!”“你想象力真丰富!”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在充满宽容和鼓励的气氛中,让我们的学生少一点自卑,多一些自信;少一点指责,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合作,从而走向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理想彼岸。
面对学生都是爱,洒向学生都是情。用欣赏的眼光,满意的赞许,开心的微笑,亲切的手势,得体的语言,如春风,像春雨,似暖阳,去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个个都能“抬起头走路”,信心百倍做人。
发现优点,培养天才;发现缺点,培养庸才。赏识学生,让我的语文教学逢壁生辉,也使我获得了许多欣慰。少教多学离不开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奠基石。
三、教师优导,学生“巧”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少教多学要力求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学”的兴趣,“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做到: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追求“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已终,趣犹存”的教学氛围。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少教多学,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一个“巧”字,使新课教学得到巧导入;教材分析实现巧提问;合作学习巧探究;写作训练巧指导;实践活动巧渗透。教学过程彰显巧,学生思维敏捷,学习效率当然高。
巧字当头,引人入胜。如教学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时,我这样设计导语:“秋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秋日里,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读到的是壮丽。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让我们共同深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分析课文时,灵巧的提问,更是耐人寻味。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没有风雪那会怎样?”所有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一时间课堂尤为热闹,学生争抢着发言。有的学生认为,没有风雪,就不会有差拨放火的条件;有的认为,没有风雪,林冲就不会出门买酒,也不会看到破败的山神庙;有的说,没有风雪,就不会压倒草料场,林冲就不会到山神庙暂避栖身。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学生们意犹未尽,还跑到办公室跟我讨论。
作文,半壁江山,特离不开巧。仅仅作文题目的设计,就要引导学生掌握拟题要求:(1)概括内容。如《我懂得了诚信》;(2)观点鲜明。如《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我爱我家》;(3)新颖别致。如《笑比哭好》;(4)简洁生动。如《分享是一种幸福》;拟题方法:(1)扩展法。(2)修辞法。如《粉笔的自述》;(3)想象法。(4)术语法。如《家,一种爱的交响曲》;(5)引用法。如《一花一世界》;(6)反向思维法。如《享受挫折》;(7)符号法。如《7+1>8》(学习和锻炼与学习);(8)悬念法。如《打假与假打》;(9)并列法。如《一毛钱与诚信》等等。
许许多多的语文知识,非得巧记不可。如成语的积累,我们就可以采用趣味记忆法。
⑴猜谜记忆法:
穿针——一孔之见 卧倒——五体投地
芭蕉——粗枝大叶 竹子——节外生枝
训练:
呀——唇齿相依 裁判——旁观者清
跳伞——一落千丈 伴奏——随声附和
⑵歇后语记忆法
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训练:草船借箭——多多益善、坐享其成、满载而归
⑶搞笑记忆法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贵的书籍——一本万利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训练: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大的手术——改头换面
最大的窃案——偷天换日 最徒劳的工程——精卫填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坚持不懈,不断开拓,积极进取,努力创新,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艺术氛围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协同配合,和谐发展。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修养爱好和实际教学条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睿智,营造出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氛围,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师生有效互动,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2(34);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3]林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4]孙志亮.高中语文创设良好教学氛围的策略[J].成功(教育).2012年09期;
[5]郑长江.高中语文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浅谈[J].学周刊.2011年21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别出心裁,善于开拓,勇于创新,敢于腾飞,大胆创设高效课堂氛围,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让学生沉浸在像做游戏一样的快乐里,快乐地学,快乐得都忘了这里是在上课!
一、合作学习,其乐融融
学生学习语文方式的转变,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转变,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实质,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的合作学习,课外的阅读指导,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
注重新理念,强化师生情。教师的主导在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于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于引领学生拿着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团结起来,师生共同学习,才能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实现教学相长,各有所获,相得益彰。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注重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与学生和睦相处,爱护学生、呵护学生、帮助学生。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对现代课堂教学特别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人格魅力的影响,而绝不是以权势、地位、学术的影响。从人格意义上讲,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因此学生不仅要尊师,教师也要爱生、更要尊生,爱生是一种情感,尊生是一种教育观念,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了,才能形成一种默契、一种和谐,个体在这种氛围中才能畅所欲言,表达思想,体现情感,师生才能对课堂产生一种期待、一种冲动、一种依恋,彼此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产生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
“满堂罐”、“师生问答”、“繁琐分析”的老把式,已陈旧过时,令人生厌。只有轻松、和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才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气灵动,教和学互相促进。如《祝福》一课,在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我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是鲁四老爷害死的,因为他是封建卫道士,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有的学生认为是柳妈,柳妈是帮凶;有的学生认为是鲁四婶,是她的“你放着吧!祥林嫂!”让祥林嫂失去了希望……对这些观点,我并不立即发表意见,而是根据同学们的不同观点,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每个组讨论后推出代表表明立场,依据文本阐述理由,其余同学小作补充。这样,许多现代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通过共同的合作学习,就能迎刃而解。
二、赏识教育,笑对学生
教师职业是良心职业,教师要把“爱心”、“耐心”、“细心”献给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去肯定、鼓励和帮助学生找回自己期望的角色,激发他们的“信心”,赢得他们的“芳心”。“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人类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关爱学生,从激励开始。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句赞扬的话,可以使我愉快地生活三个月。”教育就是激励,就是肯定,就是叫人成功!激励需要艺术,激励语言体现着语文教师的睿智,灵活得体的激励语言能促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清代学者颜元说:“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有时教师一句“你说得真好!”“你的观点独到!”“你想象力真丰富!”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在充满宽容和鼓励的气氛中,让我们的学生少一点自卑,多一些自信;少一点指责,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合作,从而走向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理想彼岸。
面对学生都是爱,洒向学生都是情。用欣赏的眼光,满意的赞许,开心的微笑,亲切的手势,得体的语言,如春风,像春雨,似暖阳,去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个个都能“抬起头走路”,信心百倍做人。
发现优点,培养天才;发现缺点,培养庸才。赏识学生,让我的语文教学逢壁生辉,也使我获得了许多欣慰。少教多学离不开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奠基石。
三、教师优导,学生“巧”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少教多学要力求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学”的兴趣,“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做到: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追求“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已终,趣犹存”的教学氛围。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少教多学,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一个“巧”字,使新课教学得到巧导入;教材分析实现巧提问;合作学习巧探究;写作训练巧指导;实践活动巧渗透。教学过程彰显巧,学生思维敏捷,学习效率当然高。
巧字当头,引人入胜。如教学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时,我这样设计导语:“秋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秋日里,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读到的是壮丽。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让我们共同深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分析课文时,灵巧的提问,更是耐人寻味。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没有风雪那会怎样?”所有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一时间课堂尤为热闹,学生争抢着发言。有的学生认为,没有风雪,就不会有差拨放火的条件;有的认为,没有风雪,林冲就不会出门买酒,也不会看到破败的山神庙;有的说,没有风雪,就不会压倒草料场,林冲就不会到山神庙暂避栖身。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学生们意犹未尽,还跑到办公室跟我讨论。
作文,半壁江山,特离不开巧。仅仅作文题目的设计,就要引导学生掌握拟题要求:(1)概括内容。如《我懂得了诚信》;(2)观点鲜明。如《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我爱我家》;(3)新颖别致。如《笑比哭好》;(4)简洁生动。如《分享是一种幸福》;拟题方法:(1)扩展法。(2)修辞法。如《粉笔的自述》;(3)想象法。(4)术语法。如《家,一种爱的交响曲》;(5)引用法。如《一花一世界》;(6)反向思维法。如《享受挫折》;(7)符号法。如《7+1>8》(学习和锻炼与学习);(8)悬念法。如《打假与假打》;(9)并列法。如《一毛钱与诚信》等等。
许许多多的语文知识,非得巧记不可。如成语的积累,我们就可以采用趣味记忆法。
⑴猜谜记忆法:
穿针——一孔之见 卧倒——五体投地
芭蕉——粗枝大叶 竹子——节外生枝
训练:
呀——唇齿相依 裁判——旁观者清
跳伞——一落千丈 伴奏——随声附和
⑵歇后语记忆法
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训练:草船借箭——多多益善、坐享其成、满载而归
⑶搞笑记忆法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贵的书籍——一本万利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训练: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大的手术——改头换面
最大的窃案——偷天换日 最徒劳的工程——精卫填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坚持不懈,不断开拓,积极进取,努力创新,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艺术氛围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协同配合,和谐发展。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修养爱好和实际教学条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睿智,营造出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氛围,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师生有效互动,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2(34);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3]林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4]孙志亮.高中语文创设良好教学氛围的策略[J].成功(教育).2012年09期;
[5]郑长江.高中语文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浅谈[J].学周刊.201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