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徐法清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蓼兰中学
【摘要】中学历史科教学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正一步步渗透进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历史课堂教学的几个方面阐述和说明了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达到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完成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主要职责,同时,也推动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出新,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教学参考书,也为今后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关键词】创造思维;设置悬念;分散;精彩
【正文】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是个人素质的基本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中善于把它们挖掘出来并加以发展,是中学历史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为创造而教”已成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的重任。为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努力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在中学历史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职责。
一、全面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在创造性氛围中自主性学习
(一)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
课堂导入就像一块磁铁,能把学生分散到的思维聚集起来,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迅速投入到学习中,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新旧知识联系法、问题提示法、揭题导入法等。常言道:“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历史知识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讲历史知识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中国的四大发明》一文,上课铃一响,教师就可以先放一段悠扬的音乐让学生的思维沉浸到中国历史的绵绵精深和伟大之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感知了历史课本的内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还可以故事、简介背景、设计图画、名言警句等方式导入新课,在这时不一一叙述。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导入,都要创造性地设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思维。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令人深思、巧妙有趣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创造性课堂提问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提示去理解课文内容,历史思想的教学方法。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学生在疑问与释疑过程中,锻炼了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课堂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学中具体选用这些方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历史课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商鞅变法》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中著名的变法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催化剂。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知识和内容,而且要认真体会变法的重要意义和历史意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状况。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历史和史实的理解。
2.设置悬念导入法
教学中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社会现实;在手法上可以浓缩课文内容,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3.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性知识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三)精要的结尾和耐人深思的结论
精要的结尾可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课堂教学的结尾有两部分组成: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归纳总结的内容有课文的延续,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了有关历史知识之后去课外寻找和搜索有关联的历史史料,以扩大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如《中国的四大发明》请写出人们从——得到启发,发明了——,你打算利用——发明——。布置作业,应有启发性、独创性、形式新颖。
二、多维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创造
(一)认识历史知识有创意
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最基础的环节,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识记年代、朝代和大事件,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有关的难度大一些的知识问题,让学生探究和思考,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年代大事记忆找规律
一个年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会产生不同而相关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大事。学生采用先理解知识,再联系上下文借助有关的历史资料去探究社会背景和历史性意义。
理解历史事件本意的方法有:分析语速法,象“贞观之治”这类事件,学生用各个词语素意思之和理解词语的意思;近、意词注释法,像“隐蔽”、“率领”这类词找这个词的近义词,而“连续”、“复杂”这类词则利用这个词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来解释。
(三)剖句析句有新意
句子语言是表达的基本形式。要有准确生动的语言能力,流畅、新颖的思维,必须学会创造性地剖句析句。在中学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正确把握每一个表达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达的含义对于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至关重要,只有学会剖析句子,从中分析表达的目的,才会学到真正的历史知识,掌握有关历史的大事件。
学生在创造中自主地学习,在学习中大胆地创造,这样确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动脑去思考、去钻研、去创造,从不同角度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技能,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是个人素质的基本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中善于把它们挖掘出来并加以发展,是中学历史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为创造而教”已成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的重任。为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努力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在中学历史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职责。
一、全面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在创造性氛围中自主性学习
(一)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
课堂导入就像一块磁铁,能把学生分散到的思维聚集起来,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迅速投入到学习中,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新旧知识联系法、问题提示法、揭题导入法等。常言道:“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历史知识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讲历史知识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中国的四大发明》一文,上课铃一响,教师就可以先放一段悠扬的音乐让学生的思维沉浸到中国历史的绵绵精深和伟大之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感知了历史课本的内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还可以故事、简介背景、设计图画、名言警句等方式导入新课,在这时不一一叙述。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导入,都要创造性地设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思维。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令人深思、巧妙有趣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创造性课堂提问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提示去理解课文内容,历史思想的教学方法。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学生在疑问与释疑过程中,锻炼了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课堂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学中具体选用这些方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历史课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商鞅变法》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中著名的变法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催化剂。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知识和内容,而且要认真体会变法的重要意义和历史意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状况。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历史和史实的理解。
2.设置悬念导入法
教学中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社会现实;在手法上可以浓缩课文内容,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3.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性知识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三)精要的结尾和耐人深思的结论
精要的结尾可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课堂教学的结尾有两部分组成: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归纳总结的内容有课文的延续,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了有关历史知识之后去课外寻找和搜索有关联的历史史料,以扩大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如《中国的四大发明》请写出人们从——得到启发,发明了——,你打算利用——发明——。布置作业,应有启发性、独创性、形式新颖。
二、多维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创造
(一)认识历史知识有创意
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最基础的环节,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识记年代、朝代和大事件,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有关的难度大一些的知识问题,让学生探究和思考,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年代大事记忆找规律
一个年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会产生不同而相关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大事。学生采用先理解知识,再联系上下文借助有关的历史资料去探究社会背景和历史性意义。
理解历史事件本意的方法有:分析语速法,象“贞观之治”这类事件,学生用各个词语素意思之和理解词语的意思;近、意词注释法,像“隐蔽”、“率领”这类词找这个词的近义词,而“连续”、“复杂”这类词则利用这个词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来解释。
(三)剖句析句有新意
句子语言是表达的基本形式。要有准确生动的语言能力,流畅、新颖的思维,必须学会创造性地剖句析句。在中学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正确把握每一个表达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达的含义对于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至关重要,只有学会剖析句子,从中分析表达的目的,才会学到真正的历史知识,掌握有关历史的大事件。
学生在创造中自主地学习,在学习中大胆地创造,这样确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动脑去思考、去钻研、去创造,从不同角度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技能,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